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伟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沙芥
  • 1篇生长型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炭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活...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作物秸秆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活性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李海伟
  • 2篇沈禹颖
  • 1篇杨莹博
  • 1篇岳利军
  • 1篇杨倩
  • 1篇王锁民
  • 1篇康建军
  • 1篇袁坤
  • 1篇杜珊珊
  • 1篇李爽
  • 1篇李忠明
  • 1篇白荣
  • 1篇李宗兰
  • 1篇王永斌
  • 1篇李登科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秸秆生物炭及秸秆对大豆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秸秆直接添加和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大豆生长状况、根际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添加(MB和WB)能有效提高大豆盛花期地下生物量.秸秆直接添加(M和W)能显著增加大豆花期根际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玉米秸秆直接添加处理(M)下的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1.15 mg/g.大豆成熟期,秸秆生物炭添加处理(MB和WB)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空白处理(CK)显著增加,玉米秸秆添加处理(M)下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小麦秸秆添加处理(W).不同秸秆利用方式下大豆根际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时间延长而增加,MB和WB处理较M和W处理能显著提高成熟期大豆根际土壤AWCD值.因此,可利用秸秆生物炭添加改善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碳贮量.
杨倩李登科王永斌李宗兰李海伟杜珊珊沈禹颖
关键词:作物秸秆生物炭大豆生长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
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种多度分布关系及相似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3
2017年
以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连续4a添加N、P,研究了不同施肥(N、P、N+P)处理下群落物种丰富度、种多度分布模式以及群落相似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N、N+P连续添加4年后,随N素添加水平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P<0.001);种多度分布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N+P添加处理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种多度分布(SAD)曲线的影响较单独N添加处理更显著,如N15P15处理下群落物种丰富度的降幅最大,达对照群落的65.5%;(2)单一N或N+P处理中,不同添加量间的植被组成趋异,而相同添加量的植被组成趋同(stress level=0.152);(3)N、N+P添加引起刷状根的丛生型禾本科植物逐渐在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4)P素添加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种多度分布曲线、群落相似性和不同生长型组成及比例的影响不显著;(5)植物生长型特征和N/P添加处理可解释56.97%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特征。这些结果表明:亚高寒草甸地区N添加引起植物群落组成的重新排序、优势种的变化、SAD曲线逐渐陡峭,群落的相似性增加;N富集时,添加P素会增加N素的利用效率,且群落结构受N、P供应水平的影响。
杨莹博白荣李爽李忠明李海伟沈禹颖
关键词:青藏高原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长型
荒漠植物沙芥苗期对不同浓度NaCl的适应机制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研究了5周龄沙芥幼苗对不同浓度NaCl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沙芥苗期对不同浓度的NaCl具有不同的适应机制。与对照相比,在5mmol/L的低浓度NaCl下,沙芥叶的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和35%(P<0.05),沙芥正是通过这种植株的快速生长和含水量的增加将进入体内过多的Na+稀释至毒害水平以下,以适应外界低浓度的NaCl。在50mmol/L的中等浓度NaCl下,沙芥限制了K+、增强了Na+从根向叶的选择性运输,使叶中的Na+含量显著增加了8倍(P<0.05),沙芥最可能是将叶中积累的大量Na+区域化至液泡中来适应外界中等浓度的NaCl,该机制避免了Na+对叶细胞的伤害,使叶的渗透势显著降低了75%(P<0.05),让植株有效地抵御了盐分产生的渗透胁迫,维持了沙芥的正常生长。沙芥主要通过限制Na+、增强K+的选择性吸收和从根向叶的选择性运输来适应外界高浓度的NaCl。在200 mmol/L的高浓度NaCl下,该机制使沙芥叶中积累的K+较50mmol/L的NaCl下显著增加了55%(P<0.05),使K+对渗透调节的贡献率也相应地从10.28%提高到了12.51%,K+一般积累于细胞质中,因此该机制有利于叶细胞质保持较低的Na+/K+、减缓Na+对叶的伤害,也有利于细胞质平衡来自胞内液泡和胞外高浓度NaCl产生的渗透压、减少叶的渗透伤害。尽管如此,在200mmol/L的NaCl下,沙芥幼苗生长了7d便使其叶的干重显著降低了51%(P<0.05),表明沙芥苗期的耐盐性有限。
岳利军袁坤李海伟康建军王锁民
关键词:沙芥NAC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