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作品数:8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人体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的影响。方法征集2016年11月1日到2017年3月15日期间Ct检测阳性患者174名(男性95人,女性79人),健康志愿者380名(男性211人,女性169人),年龄均为20-49岁。分别取健康志愿者的晨起和Ct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前1天、1个疗程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25-(OH)D]浓度。治疗结束后1个月用PCR法对感染者判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已采集的样本中按性别、年龄进行随机频数匹配。建立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61例),未治愈组和治愈组(各41例)。使用SPSSl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缺乏是Ct感染和疗效下降的危险因素(调整OR=2.281,95%CI:1.438-3.619;调整OR=7.266,95%CI:2.551~21.036)。全部样本中20-39岁年龄组中男性感染者25-(OH)D水平[(40.10±17.93)nmol/L]低于健康男性[(53.72±18.00)nmol/L],女性感染者的25-(OH)D水平[(35.71±19.99)nmol/L]低于健康女性[(45.42±16.0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个疗程男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30.50±14.53)nmol/L]低于男性治愈者[(41.325:17.24)nmo]/L],女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29.47±16.66)nmol/L]低于女性治愈者[(41.37±21.03)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泌尿生殖道Ct感染及治愈率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泌尿生殖道Ct感染风险,并降低疗效。 赵天威 刘原君 邵丽丽 江勇 刘勇 展小飞 关莎莎 刘全忠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 25-羟基维生素D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皮损多样,为丘疹、结节、斑块或皮下包块,数目不定;2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Ig E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提示13例位于真皮层,2例出现皮下组织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血管周围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CD20(+),CD3(+),CD1a(-);5例孤立皮损患者手术切除后未复发,10例多发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2周,4例瘙痒及疼痛症状消失,5例部分丘疹消退,后期经CO_2激光治疗后7例复发。结论:ALHE少见且病因不明,皮损特点及临床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形成"墓碑征"及胞质内空泡,伴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ALHE患者单发皮损手术效果好,多发皮损经药物及激光治疗缓解后易复发。 刘勇 纪华安 蒋延英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8年 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是指在不利生长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可逆状态。持续感染状态下的沙眼衣原体有活力,但呈肿大的异常型,且新陈代谢处于静止状态。包括营养缺乏,合并病毒感染、噬菌体、抗生素效应、细胞因子,疾病和个体及男女差异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导致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迁延难愈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故成为目前沙眼衣原体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的不断深入研究,抗生素联合应用、乳胞素、色氨酸分解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免疫调节剂、新型疫苗及噬菌体成为治疗沙眼衣原体的新手段。 刘勇 边鹊桥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分子机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免疫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24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疫系统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治疗靶点,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刘勇 边鹊桥 关艳敏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免疫 治疗靶点 砷角化病患者皮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砷角化病患者的皮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砷角化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皮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患者中14例患者出现掌跖角化过度,12例患者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点状、疣状、皮角样、角化斑片样皮损,其中6例出现鲍温病、6例出现鳞状细胞癌、2例出现反复难愈性皮肤溃疡,11例患者出现皮肤疣状增生物,8例患者全身皮肤颜色加深,6例患者指、趾甲变色,部分伴有白色横纹,6例患者出现瘙痒、针刺样疼痛等症状,3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4例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症状;18例血砷及尿砷水平均升高,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下降,2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升高;掌跖角化区域皮损病理学检查可出现多样性变化;二巯基丙磺酸钠、阿维A治疗有效,伴发鲍温病及鳞状细胞癌患者行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低。结论砷角化病患者少见且接触途径多样,皮损特点及皮肤临床表现多样化,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皮肤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预后较佳。 刘勇 纪华安 蒋延英关键词:砷中毒 夏天出汗多当心患花斑癣 2017年 张先生爱出汗,每到夏季汗多时,后背上会出现淡白色斑点,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直到大汗淋漓时感到背部瘙痒,那些白色斑点逐渐长成一大片才感觉事情严重,到医院被诊断为花斑癣。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边鹊桥介绍说,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多发于炎热夏季,与出汗、潮湿环境有关。花斑癣临床表现为圆形点状斑疹,逐渐增大,边缘清楚,可相互融合,可呈灰色、褐色、黄棕色等多种颜色,状如花斑,一般无明显炎症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多发于胸背部,冬季皮疹减轻或消失,夏季复发。 刘勇关键词:花斑癣 汗多 夏天 马拉色菌感染 大汗淋漓 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月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口服依巴斯汀10mg、每日1次,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润燥止痒胶囊2g、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患者症状积分[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4周随访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湿效率明显升高[92.2%(59/64)比79.0%(49/62),P〈0.05]。两组治疗后UAS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UAS(分):1.26(0.52~7.35)比1.68(0.75~8.65),DLQI评分(分):0,56±0.52比1.57±0.96,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疗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明显高于对照组【(76±21)%比(69±23)%],不良反应发生率[7.8%(5/64)比12.8%(8/62)]和复发率【8.3%(3/64)比23.8%(5/62)]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依巴斯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军 边鹊桥 张淑环 刘勇 李钦峰关键词:依巴斯汀 润燥止痒胶囊 慢性荨麻疹 以头面部肿胀为首发症状的上腔静脉综合征 被引量:3 2021年 报道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男,64岁。头面部肿胀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双侧眼睑明显肿胀,睁眼困难,头面部及颈部弥漫性肿胀,为非指凹性。右胸部、胸骨区域及双乳房内侧可见紫蓝色迂曲扩张的静脉。胸部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平扫+强化检查:纵膈内肿物侵及邻近上腔静脉,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诊断:上腔静脉综合征。 边鹊桥 王军 刘勇 韩宇欣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