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乳腺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7年
- 目的 探讨乳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乳腺HL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为71岁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生长较快,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盗汗,病理结果为经典型HLⅢE期B组.化疗后患者病情进展,最终死亡,生存时间7个月.结论 乳腺HL罕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可能有效,但预后欠佳.
- 李梦洁高宇沈益民王彤
-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乳腺肿瘤
- miR-378对异体移植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miR-378对异体移植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s(r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rBMSCs表面标志物CD105、CD45、CD34、CD29和CD44的表达情况,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能力。采用miR-378模拟物或抑制剂转染rBMSCs,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miR-378表达情况。使用大鼠异体血清(ARS)干预转染后的rBMSCs,采用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Europium标记转染后rBMSCs进行大鼠尾静脉移植,观察活体内rBMSCs存活情况。结果:经鉴定所分离的细胞确定为rBMSCs。转染miR-378模拟物(或抑制剂)后,rBMSCs中miR-378的表达显著增加(或降低)(P<0.05)。ARS干预后,rBMSCs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表达显著上调(P<0.05);miR-378过表达(或低表达)可显著提高(或降低)ARS干预下rBMSCs的存活率,降低(或增加)细胞凋亡率,下调(或上调)cleaved-caspase-3表达。尾静脉异体移植rBMSCs后,miR-378过表达(或低表达)可显著提高(或降低)rBMSCs在活体内的存活率(P<0.05)。结论:miR-378可显著提高异体移植过程中BMSCs的存活率,且抑制细胞凋亡。
- 叶勖陈明伟高宇李梦洁王彤邢珊珊黄畅沈益民
- 关键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
- XRCC1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X射线损伤交叉互补蛋白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XRCC1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DLBCL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回顾分析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XRCC1基因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选65例患者,平均年龄(59.7±8.0岁);其中肿瘤相关死亡患者31例(47.7%)。XRCC1基因rs25487基因型频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在死亡组中明显高于存活组(40.3%vs 22.1%,P<0.05)。AA、GA、GG 3组基因型患者肿瘤相关病死率分别为75.0%(6/8)、54.2%(13/24)、36.4%(12/33)。rs25487位点A等位基因的加性模型中,每增加一个拷贝的A等位基因,风险是增加前的2.208倍(95%CI:1.039~4.694,P<0.05)。校正年龄、性别、吸烟、B症状及和治疗方式后,A等位基因仍然显著增高患者死亡风险(OR=2.382,95%CI:1.057~5.367,P<0.05)。结论 XRCC1基因rs25487多态性与DLBCL的预后相关。
- 高宇魏楠李梦洁江皓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XRCC1基因预后
-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及文献复习
- 2018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1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男,66岁,表现为反复上腹部胀痛、多发淋巴结肿大、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PET-CT提示淋巴瘤可能,后经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Castleman病,经全面分析和检查诊断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COP方案化疗1个疗程及CHOP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嗜酸性粒细胞数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较为罕见,病因尚不清楚,由于缺乏诊断及治疗的指南共识,确诊需结合病理及临床;对于高度怀疑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患者,应尽早行淋巴结活检,避免漏诊、误治。
- 王彤叶勖高宇李梦洁沈益民
- 关键词:CASTLEMAN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106例血小板减少症老年患者病因分析
- 2017年
- 血小板减少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病,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外周血小板数目下降、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收缩不良等为特点。笔者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06例老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构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6例非放化疗后老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男66例,女40例;年龄60~98岁,平均(76.2±1.0)岁。患者均符合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至少连续两次血常规显示PLT<100×109/L,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或无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按照药物毒副反应分级标准:(75~100)×109/L为Ⅰ度,(50~74)×109/L为Ⅱ度,(25~49)×109/L为Ⅲ度,<25×109/L为Ⅳ度。
- 李梦洁高宇
- 关键词: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老年患者病因构成出血时间延长药物毒副反应自发性出血
- 成人门冬酶相关胰腺炎的临床诊治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成人门冬酶相关胰腺炎(AA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旨在提高AAP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浙江医院血液内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8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含培门冬酶或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多药联合化疗,分析AAP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结果384例ALL患者中18例发生AAP,发生率为4.7%,其中轻症AAP(MAAP)13例,重症AAP(SAAP)5例。16例AAP发生在诱导化疗期,2例发生在维持强化期。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均升高。治疗后,MAAP患者的腹痛症状缓解,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明显下降,继续使用培门冬酶或L-asp化疗,未见胰腺炎复发。5例SAAP患者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反复升高,其中1例因合并重症感染及囊肿破裂出血而病死。结论成人ALL患者在门冬酶化疗期间出现腹痛症状应考虑AAP可能,加强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检测,辅以B超和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治AAP,并改善患者预后。
- 李梦洁何牧卿沈益民
- 关键词:胰腺炎白血病淋巴样药物毒性
- miR-100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100(miR-100)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MSC)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r BMM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 BMMSC表面标志物CD105、CD45、CD34、CD29和CD44的表达。用miR-100类似物或抑制剂转染r BMMSC,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iR-100表达量。迁移实验测定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观察miR-100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ELISA法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SDF-1的分泌水平。结果:经鉴定所分离的细胞确定为r BMMSC。用miR-100类似物或抑制剂转染r BMMSC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00类似物的细胞miR-100表达显著上调(P<0.01),转染miR-100抑制剂的细胞miR-100表达显著下调(P<0.01)。在迁移实验中,转染miR-100类似物可显著抑制r BMMSC迁移(P<0.01),而转染miR-100抑制剂可显著增强r BMMSC迁移(P<0.01)。转染miR-100类似物组、转染miR-100抑制剂组的培养上清中,SDF-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miR-100可显著抑制r BMMSC的迁移,但与趋化因子SDF-1无明显关系。
- 叶勖陈明伟王彤高宇李梦洁黄畅邢珊珊沈益民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