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胃肠
  • 6篇间质
  • 6篇间质瘤
  • 4篇肿瘤
  • 3篇胃肠道
  • 3篇胃肠间质瘤
  • 3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分析
  • 3篇肠道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突变
  • 2篇腔镜手术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肠道间质肿...
  • 2篇胃间
  • 2篇胃间质瘤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10篇孙林德
  • 7篇徐文通
  • 3篇张晶
  • 2篇张昉
  • 1篇卫勃
  • 1篇王建东
  • 1篇郗洪庆
  • 1篇吴欣
  • 1篇曹晖
  • 1篇赵志华
  • 1篇张鹏
  • 1篇高灵灵
  • 1篇刘怡
  • 1篇邱镜丹
  • 1篇千年松
  • 1篇崔建新
  • 1篇刘林
  • 1篇寇德强
  • 1篇梁寒
  • 1篇汪明

传媒

  • 3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灾害救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且长径大于2cm的胃肠间质瘤多中心倾向评分匹配法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直径>2 cm的原发性胃GIST;接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未接受术前靶向药物治疗。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解放军总医院(32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7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8例)共计8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4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1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对开腹组与腔镜组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4;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比较长期预后。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293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以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者比例高[<100 ml比例:52.9%(155/293)比36.2%(106/293),Z=-12.857,P<0.001],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5.3±0.9)d,t=1.505,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4.8±1.0)d比(6.5±1.0)d,t=1.847,P=0.00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6±0.3)d比(10.5±0.3)d,t=4.235,P<0.001]。按照解剖部位进行亚组分析:(1)胃贲门部及幽门部: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底部: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进食时间早[(4.0±0.2)d比(4.5±0.2)d,t=0.512,P=0.038]、引流管拔除时间[(5.1±0.4)d比(6.4±0.6)d,t=0.517,P=0.044]和术后住院时间[(8.0±0.5)d比(11.1±0.9)d,t=0.500,P=0.002]明显缩短,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胃小弯侧: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8.1%(43/74)比33.7%(25/74),Z=7.632,P=0.034]、胃管拔出�
吴欣孙林德汪明张鹏阳泽龙梁寒陶凯雄曹晖徐文通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分析及外周血中ctDNA的探索性研究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常见的突变类型及肿瘤原发部位的关系;检测胃肠间质瘤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循环肿瘤DNA,并进行定量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诊断及...
孙林德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外周血基因检测
文献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疗效比较研究
2024年
背景目前大于2 cm的胃肠间质瘤建议首选外科手术,小于2 cm的胃间质瘤可酌情开展内镜治疗,但直径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是否安全有效,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6月分别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诊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组和腹腔镜组,以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后比较两组结局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术期指标和预后。结果共纳入145例患者,其中内镜组47例,腹腔镜组98例。PSM后两组患者均为41例,男女比例相等,均为男性19例,女性22例;内镜组平均年龄(52.7±9.9)岁,腹腔镜组平均年龄(54.5±10.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均无肿瘤破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内镜组在手术时间[M(IQR):71.5(50~90)min vs 85(60~120)min,P=0.011]、术中出血量[M(IQR):4(2~5)mL vs 20(10~50)mL,P=0.011]、住院费用[M(IQR):3.5(2.8~4.0)万元vs4.3(3.5~5.7)万元,P=0.006]方面优于腹腔镜组,在饮食恢复时间[M(IQR):4(3~5)d vs 3(3~5)d,P=0.038]方面略长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35(范围:12~70)个月,匹配后两组均存活,未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外科治疗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长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相对较低、可保留胃原有解剖结构、功能损害小等优点。
孙林德马淑云冉子坤刘怡赵堃徐文通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腹腔镜手术疗效
循环肿瘤DNA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活组织检查不仅是癌症诊断的标准,还适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和不断演化的特点,使得活组织检查在用于癌症诊断、发展评估、预后和基因分型时有一定局限性.循环肿瘤DNA(ctDNA)是由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的DNA,能实时反映肿瘤状态.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检测ctDNA的特异性及灵敏性的方法 不断改善.对ctDNA检测可以用来分析肿瘤基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ctDNA能够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分型、评估肿瘤动态和肿瘤负荷、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和复发、预后评估、监测耐药和发现新治疗靶点.
成驰孙林德徐文通
手术治疗伊马替尼耐药后肿瘤局部进展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伊马替尼耐药后肿瘤局部进展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34例伊马替尼治疗耐药后肿瘤局部进展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24例接受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联合组),10例患者单纯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单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获益的情况,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手术+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伊马替尼耐药后肿瘤局部进展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原发部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联合组患者的PFS及OS均要优于单药组(PFS:17.8个月vs 10.5个月,P=0.019;OS:48.9个月vs 30.7个月;P=0.011)。结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局部肿瘤进展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成驰孙林德徐文通
关键词:耐药酪氨酸酶抑制剂
胃肠道间质瘤340例基因及靶向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患者的f晦床病理特征及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340例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标本,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kit(外显子9、11、13和17)、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的突变状态。结果340例GIST患者中,男性138例,女性192例;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58岁。胃间质瘤178例(52.4%),十二指肠间质瘤21例(6.2%),小肠问质瘤82例(24.1%),结肠间质瘤10例(2.9%),直肠间质瘤15例(4.4%),胃肠道外(来自腹膜、系膜、腹膜后或附件)间质瘤30例(8.8%),肝脏(基因检测组织来自肝脏穿刺或手术切除标本)4例(1.2%);340例GIST患者全部进行基因分型,总突变率89.4%(304/340),其中,c—kit突变276例(81.2%),PDGFRA突变28例(8.2%),野生型36例(10.6%);125例患者的基因序列碱基突变检测中外显子11缺失突变49例,插入突变4例,错义突变12例;外显子9插入突变8例;外显子13错义突变1例;外显子17错义突变1例;外显子12同义突变24例;外显子18同义突变20例。结论c-kit基因外显子11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类型与靶向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孙林德张晶刘林杨五耀徐文通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突变分子靶向治疗
隐匿性乳腺癌九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隐匿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cer,OBC)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乳腺癌,OBC发病率较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O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OB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08—27—2015—01—23收治的OBC患者9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7岁,中位年龄52岁。本组均因腋下无痛性肿块而就诊,穿刺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例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OBC,3例经全乳连续切片发现原发癌灶。TNM分期:T0N1M05例,T0N2M01例,T0N3M03例。全组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8个月。除1例死亡外均无瘤生存至今,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O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隐匿,但预后好。以腋下无痛性肿物而就诊的中老年女性应考虑OBC的可能。穿刺病理结合免疫组化可以帮助确诊。乳腺MR是术前筛查乳腺内原发灶的最敏感方法。治疗应以手术为主,术后加做全身的辅助综合治疗。
张昉徐虎孙林德梁妍寇德强邱镜丹钟立森高灵灵千年松刘梅王建东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结果,筛选出同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占全部GIST的14.7%(69/469),其中胃小间质瘤占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胃间质瘤的65.2%(45/69),占全部GIST的9.59%(45/469).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高倍视野(HPF).CD117阳性率92.8 %(64/69),CD34阳性率92.8%(64/69),DOG-1阳性率94.1%(65/69).Fletcher分级为低危、极低危.结论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病理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恶性程度较单发GIST低,预后与合并的原发性消化道癌分期相关.
孙林德张晶张昉徐文通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军队院校研究生腹部战创伤课程创新考核方法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军队院校研究生腹部战创伤课程采取全新考核方式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依据研究生应该鼓励主动、自主学习的原则,在解放军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腹部战创伤选修课程中,创新地设计了划分小组文献调研、自行选定课程相关主题,结课小组代表课件汇报,答辩评委组现场提问打分的结业考核方式。通过考核后每名同学参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这一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劣及改进方法。结果2023至2024年腹部战创伤选修课程共培训228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员,全部完成并结业考核并提交了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员(200人,占87.71%)对课程考核方式感到满意或很满意,另有28人(12.29%)基本满意;210(92.11%)人认为考核方式非常新颖或比较新颖;216人(94.74%)对考核内容感到满意;222人(97.37%)认为该考核方式可以激励研究生主动获取课程相关知识;而整体课业压力方面213人(93.42%)觉得正常或更低水平;课程整体评分(满分5分)方面219人(96.05%)给出4分及以上评分。结论军队院校研究生对腹部战创伤知识了解相对匮乏,通过创新该选修课的考核方法,可以在不增加过多课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当众讲课及应对答辩的能力,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课程的培训效果。
王泽卫勃徐文通郗洪庆崔建新曹博孙林德陈润开
关键词:课程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6年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方法。方法:分析9例原发于肾脏的上皮样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发热,可有血尿、消瘦等伴随症状,均无结节性硬化性综合征及恶性黑素瘤的临床证据。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改变,细胞质透明,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围绕血管排列,可伴有部分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9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HMB45、Melan A、SMA均为阳性;5例Desmin阳性,6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例S-100阳性,6例部分瘤细胞CD34阳性;CK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为1%~15%(平均8%);1例为会诊病例没有补做TFE-3,只有8例TFE-3的结果,且均为阴性。结论:上皮样AML以瘤细胞呈上皮样改变、围绕血管分布为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黑素细胞标志物最为灵敏。临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综合判断以确诊。
张晶周军孙林德赵志华
关键词: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