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毒
  • 3篇食源
  • 3篇食源性
  • 3篇变异株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基因
  • 2篇血清
  • 2篇中毒
  • 2篇食物
  • 2篇食物中毒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副溶血性
  • 2篇副溶血性弧菌
  • 2篇病原
  • 2篇病原学
  • 2篇肠道
  • 2篇肠道病毒
  • 1篇蛋白

机构

  • 12篇三亚市疾病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作者

  • 12篇李冬梅
  • 7篇黄春梅
  • 5篇林永通
  • 5篇邓瑶
  • 5篇莫丽娟
  • 4篇陈洁
  • 1篇刘武汉
  • 1篇孙定炜
  • 1篇曾雪霞

传媒

  • 5篇中国国境卫生...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琼南地区2012—2021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分析海南省琼南地区2012—2021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琼南地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或肛拭子标本共3 359份,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分型,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59份标本中共检出肠道病毒(HEV)阳性标本1 588份,总阳性率为47.28%,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15.37%、23.11%和61.52%,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2012—2021年的HEV阳性率总体呈V型变化趋势,总阳性率最高为2021年,为66.77%,最低为2016年,为29.32%,不同年份各类病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05,P<0.001);10年间,海南省琼南地区的EV71类型手足口病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3个监测年度以CoxA16为优势流行毒株,有7个监测年度以其他肠道病原流行为主,为61.52%;2020—2021年期间以CoxA6型(51.55%)和CoxA16型(30.70%)为主。阳性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12月份,7月份左右为最高峰。男女性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05),0~3岁年龄组阳性标本数最多,占总阳性数的84.13%。琼南地区五指山市阳性率最高,为62.61%,三亚市阳性率最低,为37.75%。肛拭子标本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标本,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81,P<0.001)。结论 其他肠道病原在海南省琼南地区流行逐渐增强,提示应关注、加强对开展其他肠道病毒病原学的检测和分型,有助于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黄春梅吴南卫尹江源邓瑶莫丽娟李冬梅陈洁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检测
2017—2022年三亚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及病原菌检验
2024年
目的总结三亚市2017—2022年期间的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常见病原菌,为潜在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早期预警。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2年三亚市食源性疾病数据,包括事件发生数、发病人数、致病因素、时间、场所等。结果三亚市2017—2022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189件,暴露人数23802人,发病2068人,住院病例401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在三亚市4个行政区均有发生,其中天涯区和吉阳区为高发区,分别发生83件和68件,构成比为43.91%和35.98%。发病人数分别为1027、924、89和28人,4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7月和10月为高发时段,发生29件和23件,发病人数395和294人。餐馆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场所,发生112件,占59.26%。发生原因主要有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病毒和细菌,导致3、7、18和76件,不明原因85件。不同致病因子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致病因子中细菌占40.21%,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结论三亚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地点、时间、致病菌具有明显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宣教和监督管理,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杨昌祖李冬梅陈如寿尹江源王正通李存盈肖华
关键词:病原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发生率
某市一起诺如病毒引起多个旅游团暴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被引量:5
2016年
2015年7月7日至2015年7月9日,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收到8个旅游团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疫情初步判定为诺如病毒G2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基本情况2015年7月7日至2015年7月9日,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收到8个旅游团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累计发生急性胃肠炎病例共103例,均以恶心、呕吐、腹痛、
黄春梅邓瑶李冬梅吴南卫
关键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人类杯状病毒食品从业人员自限性疾病
2020-2021年琼南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变化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海南南部(琼南)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谱构成及其各型别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2021年手足口病患者肛拭子或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样本中肠道病毒核酸,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0—2021年琼南地区共采集标本532份,肠道病毒阳性355份,总阳性率为66.73%。病原构成比前3位的分别是CV-A6(51.55%)、CV-A16(30.70%)和CV-A10(8.45%),未检测到EVA71。0~<4岁年龄组病例占65.91%。2020年的优势病原是CV-A6,2021年优势病原是CV-A6和CV-A16。除陵水县以CV-A16为优势病原外,其他市县均以CV-A6为主。结论2020—2021年琼南地区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是CVA6和CV-A16,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优势病原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黄春梅吴南卫尹江源邓瑶莫丽娟李冬梅陈洁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学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SAA辅助鉴别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的价值及效能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辅助鉴别的诊断价值及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4月323例新冠肺炎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第三代Nanopore高通量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技术完成新冠病毒变异株鉴别;选择同期体检者91人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hs-CRP水平,用胶乳比浊法测定SAA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hs-CRP及SAA辅助诊断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的效能。结果观察组hs-CRP为(14.51±3.21)mg/L,SAA(19.98±3.25)mg/L,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性别新冠肺炎患者的hs-CRP及SA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的hs-CRP及SAA水平高于<60岁者(P<0.05)。变异株类型排在前两位的是BA.1和BF.7.14型,分别为63例和56例;新冠肺炎患者均完成变异株鉴定,不同变异株患者的hs-CRP及SA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7.14.4型感染者的hs-CRP及SAA水平最高,其次为奥密克戎BA.5.1.3型感染者,而BF.7.14型变异株感染者的hs-CRP[(4.52±0.61)mg/L]及SAA水平[(8.54±0.81)mg/L]最低。ROC曲线表明,hs-CRP联合SAA检测的AUC值为0.875,鉴别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一hs-CRP(AUC值为0.735)及SAA水平(AUC值为0.792)(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的hs-CRP及SAA水平高于正常值,且不同变异株感染者的水平不同。二者联合测定能提高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和不同病毒变异株的鉴别效能。
李冬梅杨昌祖吴南卫肖华林永通林瑶刘颖
关键词:血清淀粉样蛋白A变异株
三亚市首例新冠病毒进化分支XBB.1.16的基因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三亚市首例新冠病毒(SARS-CoV-2)XBB.1.16的基因特征并评估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三亚市2022年8月—2023年4月的260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咽拭子样本,用RT-PCR方法检测SARS-CoV-2核酸,对ORF1ab和N基因检测Ct值小于32的样本使用Nanopore三代测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将感染者分为XBB.1.16和其他进化分支,以感染者年龄、性别、社会和经济风险指数(SERI)等,人口统计和健康行为,作为风险因素,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推断SARS-CoV-2阳性与自变量之间的关联,并使用向前和向后逐步赤池信息准则(AIC)进行变量选择。结果基因测序显示三亚首例XBB.1.16感染者NextStrain分型为23B,覆盖率为100%。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2)相比,核苷酸变异位点101个,氨基酸变异63个,XBB.1、XBB.1.5和XBB.1.16的突变频率>0.9,突变区为NSP6、NSP14、Spike和ORF8等。与病例密切接触、未接种疫苗和高风险社会和经济风险指数普查区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减少与患者密接并接种疫苗可以减少XBB.1.16等SARS-CoV-2感染。
李冬梅黄丽菊杨昌祖吴南卫林永通林瑶王建刘颖陈洁董冰冰
关键词:基因特征
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及鼠传病原体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分布及其病原体感染情况,为鼠传疾病预警、开展精准防控和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用油条作为诱饵,分别在三亚市天涯区和吉阳区的居民区、酒店、农村、野外等生境以晚放晨收方式捕获鼠类,对鼠种进行形态学鉴定后进行无菌解剖。采集鼠类肝、肾、脾、肺等脏器分别提取DNA、RNA,利用Taqman探针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等4种病原体。数据结果采用Excel 2021和SPSS 26.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共布放有效鼠笼10760只,捕获鼠类229只,鼠密度为2.13%;天涯区鼠密度为1.71%(71/4160),吉阳区鼠密度为2.39%(158/6600),不同地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5,P=0.016)。优势鼠种构成比从高至低依次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黄毛鼠,分别为51.09%、31.88%、16.59%和0.44%;鼠密度高峰值分布在1、5和7月。229只鼠中共检测不同脏器标本240份,16份检出致病性钩体,阳性标本率为6.70%(16/240);其中检出阳性鼠肾标本占18.52%(5/27),鼠脾标本占8.33%(2/24),鼠肝标本占7.50%(3/40),鼠肺标本占4.03%(6/149);11只检出病原体阳性鼠中,有4只在不同脏器中均能检出,鼠阳性率为4.80%(11/229),黄胸鼠检出率最高,为7.89%(4/38),其次是褐家鼠占6.84%(8/117),小家鼠和黄毛鼠检出率为0。1月鼠感染率最高,3月检出率为0,不同月份鼠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均未检出。结论海南省三亚市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传播的风险且鼠密度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防止钩体病传播。
莫丽娟徐金平李冬梅黄丽菊陈人强吴南卫刘颖刘武汉叶淑颖曾雪霞孙定炜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生物特性
2018—2023年三亚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三亚市实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前后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流感哨点监测系统,收集三亚市2018年1月—2023年4月的流感监测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等流感流行特征,比较各年同期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对比疫情防控措施实施之前(2020年2月—2022年12月)、之中和结束后对流感流行的影响。结果2018年1月—2023年4月,三亚市流感样病例53173例,占就诊病例总数的(ILI%)3.20%,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65例,2020、2021和2022年流感样病例明显少于2018和2019年。2018—2023监测年度ILI%依次为3.77、4.56、2.01、2.64、2.83和3.10,不同年度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4.646,P<0.05);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90%、16.25%、3.29%、9.35%、7.43%和22.44%。2018年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在1-3月和12月出现峰值,2019年在3-7月和12月出现峰值,2020年从1月的42.35%到2月迅速下降为0,持续到2021年7月一直为0。2023年3、4月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分别为52.5%、40.24%,急速升高。结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实施对降低流感发病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未来可作为流感的有效防控措施。
刘颖吴南卫尹江源黄春梅林永通李冬梅林瑶黎礼达
关键词:流感病毒
一起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源性暴发事件同源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对三亚市2022年7月15日发生一起食源性暴发事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在沙门菌同源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传统的细菌检验方法、PFGE和MALDI-TOF MS技术与临床症状、流行病特征相结合,准确对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结果本起事件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共14例,均有在同一餐厅就餐经历,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相似,其中1例为该餐厅制蛋炒饭厨师。经病原学培养鉴定显示为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同引起,其中采集患者14例,检出猪霍乱沙门菌5例,鼠伤寒沙门氏菌3例,阳性率为57.14%(8/14)。环境样本检出1份,食品样本2份。PFGE图谱结果显示9种PFGE型,7株菌株同源性为95.0%,4株菌株同源性为94.0%。结论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被猪霍乱沙门菌的蛋炒饭和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肠。今后应加强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从食品供应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严防食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规范相关人员健康体检,多渠道宣教食源性疾病危害和预防知识也至关重要。
李冬梅莫丽娟尹江源杨昌祖林瑶林永通吴南卫
关键词: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三亚市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三亚市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检测,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中的方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常见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对可疑副溶血性弧菌进行4种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纯后的5株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最后用K-B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均携带tdh、tlh和toxR基因,不携带trh基因,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13种抗生素100%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100%耐药。结论导致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为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建议三亚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特点加强对海产品的监测力度,督查餐饮机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黄春梅吴南卫邓瑶李冬梅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