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彤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气藏
  • 2篇驱油
  • 2篇采收率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油气藏
  • 1篇岩心
  • 1篇油层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相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乳化
  • 1篇三元复合驱
  • 1篇渗流
  • 1篇水平井
  • 1篇平井
  • 1篇驱替
  • 1篇驱替特征

机构

  • 6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6篇申彤
  • 3篇王克亮
  • 2篇马婧
  • 2篇张婧
  • 2篇李根
  • 1篇李占东
  • 1篇孔辉
  • 1篇王刚
  • 1篇逯春晶
  • 1篇周冰灵
  • 1篇袁圆
  • 1篇刘海鸥

传媒

  • 1篇石化技术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化学工程师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二类油层复习体系流动能力及驱油效果研究
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在大庆油田一类油层中已经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油田开采年限的不断加长,大部分主力油层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原油开采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这就迫切地需求加大对二类...
申彤
关键词: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渗流
文献传递
中相微乳液驱油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中相微乳液驱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应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最佳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配方,并分别对SDS浓度、正丁醇浓度和Na2CO3浓度进行了扫描,得到的体积相图和增溶参数图,得出:Vo=Vw,SPo=SPw,体系达到了最佳中相;通过对比最佳中相微乳液和表面活性剂进行水驱后的提高采收率实验,最佳中相微乳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最终剩余油饱和度降到16.7%,含水率也降到很低程度。
周冰灵孔辉张婧申彤王克亮
关键词:中相微乳液采收率
油相对含氟磺基甜菜碱泡沫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研究油相对氟碳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的影响,使用气流法探讨了含油量和气液比对不同浓度的含氟磺基甜菜碱体系的泡沫性能,并通过测量表面与界面张力来分析该泡沫体系在油作用下的消泡方式。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由0.3%减至0.05%,含油体积由10%增至40%,气液比由3∶1减至1∶3的各个过程中,泡沫的起泡能力和稳定性都下降,一定条件下起泡能力受泡沫稳定性影响。发现假乳状液膜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泡沫稳定性实验结果。在该泡沫体系中油通过形成不稳定的油桥使泡沫膜破灭。
李根王克亮孙术杰申彤逯春晶王刚袁圆
关键词:氟碳表面活性剂油相
基于电模拟实验的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实际生产中水平井井身设计及储层渗流机理十分复杂的情况,运用水电相似原理进行电模拟实验对渗流场进行模拟,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级别分析各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单因素的最佳值,并运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参数进行综合优选。将最终得到的试验结果应用于研究区,增产效果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压裂水平井产能和效率的提高以及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马婧李占东申彤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正交试验
海上油气井筒传递技术应用
2016年
针对海上油气田的深水边际油气藏开采,提出"油气井筒传递技术",通过建立人工传递井筒,实现小型边际油气藏油气流体向大型油气藏的汇集,随后,运用现有生产井网及平台设施实现对边际油气藏的间接动用开发。
马婧申彤
关键词:海上油气田
不同驱油体系在贝雷岩心中的驱替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保持室内岩心驱油实验中孔隙结构对驱替剂驱油效果的影响与实际砂岩油层孔隙结构的影响一致,使用气测渗透率300×10^(-3)μm^2的贝雷、人造、天然均质岩心进行常规压汞实验和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岩心孔隙结构差异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驱油体系在贝雷岩心中的采收率及注入压力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贝雷岩心与天然岩心在孔喉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充分体现各种体系的驱油效果;在贝雷岩心中,保持体系黏度、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相同条件下,化学驱采收率由高到低顺序为弱碱三元体系、强碱三元体系、聚合物—甜菜碱表活剂体系、聚合物体系,三元复合驱后续水驱阶段采出的油量对化学驱采收率的贡献较大,驱油过程中体系是否发生乳化对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存在明显影响;聚合物溶液和三元体系驱替过程中的压力存在明显的不同,聚驱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注化学剂过程结束后压力快速下降,复合驱压力变化曲线主要特点是注化学剂结束后水驱阶段压力先上升后下降,乳化—捕集机理是造成注入压力曲线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王克亮申彤刘海鸥李根张婧
关键词:孔隙结构乳化采收率驱替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