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颂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生态
  • 4篇生态文明
  • 2篇人与自然和谐
  • 2篇人与自然和谐...
  • 2篇逻辑
  • 2篇教育
  • 2篇环境保护
  • 2篇高校
  • 1篇当代青少年
  • 1篇党组
  • 1篇党组织
  • 1篇党组织建设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发展
  • 1篇新生代
  • 1篇学习力
  • 1篇学习型
  • 1篇学习型党组织
  • 1篇学习型党组织...
  • 1篇政治

机构

  • 10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李颂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前沿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德育
  • 1篇唯实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青年社会...
  • 1篇创新教育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
经过三十余年风起云涌的民工潮,农民工阵营内部出现了个性化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同质性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己悄然登场,开始充当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担任农民工阵营的主力军角色,用其独有的作用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
李颂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公共管理
文献传递
从万物一体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引量:1
2020年
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共生的关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身自由的过分追逐以及对自然的统治与征服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去审视和反思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类自由价值的重视以及工业文明发展中对自然地位的忽视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人类固执于傲慢的自由将会招致自然的反击和报复。现代社会下,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国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及其顺应自然的观点对于调和人与自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实施方案继承和发扬了“万物一体”思想,确认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是内在统一、荣辱与共的关系。人类只有承认二者的平等地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李颂曹孟勤
关键词:万物一体生态文明建设
“人-自”和谐共生与“人-人”平等共享的辩证统一
2021年
和谐共生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是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去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享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共享,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厘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人与人平等共享具有内在统一性,目前人们并没有把两者的辩证统一性联系起来研究。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关系协同发展,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真正实现。从这一意义出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人与人平等共享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要求人与人平等共享,人与人平等共享必然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以及两者辩证关系的现实问题。单纯地研究人和自然关系,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不能全面揭示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真相。只有两者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环境的公平正义及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
李颂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高校思想政治的“微教育”创新性研究——基于“微时代”传播学规律应用视角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智能终端大众化,互联网成为新的舆论阵地和教育载体,势必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的产生、发声和扩散,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媒体话语权、组织结构及传播内容产生了突破效应。同时,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模式更加凸显主导与个体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身处价值多元环境更易溢出负导效应。要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高校应对传播学规律进行创新性应用,增强主流发声,强化“首因效应”,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进行合力引导;在做好“引导人”的同时,也要做好“把关人”,健全“微”监管手段和方式,增强流程管控,让思政教育置于框架之内。
李颂
关键词:传播学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究:基于“组织学习力”的思考被引量:1
2019年
重视学习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伴随着当前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时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被党中央摆在了突出位置,由此引发的蓬勃的学习热潮亦更深入地诠释了学习型党组织构建的必要性。学习力是学习型党组织的核心与灵魂,是最本质的竞争力,包括党员应学的动力、能学的毅力和会学的能力。为确保发挥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实效,必须要切实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构建学习力系统,强化学习行为的内驱动力;推进常态化学习,健全持续学习的长效机制;强化学习实践力,提高学习成果的外化成效。
李颂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力
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意识淡漠和感恩教育的疲软已然成为社会问题。深究其因,既有青少年家庭感恩涵育的缺失、学校感恩教育的乏力及社会影响的偏差等直观原因,也有传统家庭模式解构、礼法消解和价值观异化等深层次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要挖掘儒家仁爱思想的时代价值,在顺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以内心体认为内核,以实际行动为贯彻,多主体协同共育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其感恩品质和践行能力。
李颂
关键词:感恩教育儒家仁爱思想青少年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被引量:4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坚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面对未来,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专门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要求的前后呼应,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李颂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前后呼应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超越性逻辑被引量:5
2023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独到价值不仅在批判西方人与自然分裂的现代化中显现,还在与西方批判现代化的三大进路的比较中凸显出来。无论是回到前现代,还是进入后现代,抑或是走生态改良的三大人类文明进路,都未能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矛盾。我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负责的高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打破了人与自然“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动力发展现代化,超越了对现代化的三大拷问,形成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区别于前现代的农业文明,也不是现代的工业文明,更不是“怎么都行”的后现代文明。其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还为走出现代性人类文明困境提供了普遍性认知及实践对策,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李颂
关键词:生态文明前现代后现代
高校协同监督机制构建路径研究
2021年
协同监督是高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义,也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构建协同监督机制的短板主要集中于“大监督”意识淡漠、监督主体层次失序、协同监督路径衔接“梗阻”以及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根据高校加强协同监督的现实诉求,应通过优化定职明责的运行机制,明确协同监督各主体的职责,以政治监督为统领、体制机制为牵引、信息共享为驱动、激励保障为手段,不断推动协同主体间多元耦合、强化协同监督行为的深度交互,以破解高校“监督难”的现实难题。
李颂
关键词:高校
新时代青年社会参与感涵育:逻辑起点及实践路径被引量:8
2020年
青年群体对社会建设的参与及实践,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组成力量。这种参与实践的自觉意识,谓之青年社会参与感,对其培育、内生与外化,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青年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归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青年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不断攀升,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但受限于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易变性,其社会参与感的涵育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倾轧、教育培育的缺憾、实践带来的现实恐慌等多方面的困扰。提升青年社会参与感涵育的质效,要强化价值引领,建构贯穿青年成长全过程的社会参与文化;坚持实践育成,在实践中催化砥砺奋斗的精神;完善动力机制,精准把握青年群体特点和参与诉求,促进青年由个体走向社会融合,更加自愿、自主、自信地参与社会治理,勇挑时代重任。
李颂韩骉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