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断层显像
  • 3篇正电子
  • 3篇正电子发射
  • 3篇正电子发射断...
  • 3篇正电子发射断...
  • 3篇显像
  • 3篇18F-FD...
  • 2篇脱氧
  • 2篇脱氧葡萄糖
  • 2篇细胞
  • 2篇PET/C
  • 2篇PET/CT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判断
  • 1篇预后判断价值
  • 1篇正电子发射断...
  • 1篇认知功能恢复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酸钠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4篇张亚飞
  • 3篇赵葵
  • 3篇赵欣
  • 2篇诸欢燕
  • 2篇林丽莉
  • 2篇王华涛
  • 1篇刘侃峰
  • 1篇王国林
  • 1篇韩奇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治疗前18F-FDG PET/CT SUVmax对Ⅰ~Ⅱ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判断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对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经病理证实、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ENKTL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岁。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记录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记录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并随访2年。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2种属性独立性χ2检验分析病灶SUVmax与无进展生存(PFS)、病理特征及IPI的关系。结果35例ENKTL患者中,18例进展,17例无进展。病灶SUVmax≥12.2的ENKTL患者较SUVmax〈12.2者预后差(P=0.001)。SUVmax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相关(r=0.701,P=0.001),并与CD56阳性表达(r=0.393,P=0.032)及IPI(r=0.787,P〈0.01)相关。SUVmax、Ki-67、CD56和IPI均对PFS有影响(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SUVmax可作为预测ENKTL预后的重要指标。
张亚飞王珍林丽莉赵欣刘侃峰朱云奇王华涛诸欢燕赵葵
关键词:预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脱氧葡萄糖
胃充盈状态对18F-FDG 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胃充盈状态对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胃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首次行PET/CT时胃充盈欠佳的患者再次行胃部PET/CT,测定两次显像胃部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两次显像SUVmax的差值(ΔSUVmax)。结果胃部良性病变组SUV充盈前=4.32±1.93,SUV充盈后=3.68±1.23,ΔSUV胃部良性病变组=-0.48±1.18;胃部恶性病变组SUV充盈前=4.28±2.20,SUV充盈后=4.96±2.61,ΔSUV胃部恶性病变组=0.63±1.00;胃充盈后,胃部恶性病变组的ΔSUVmax升高幅度明显高于胃部良性病变组(P<0.01)。非胃部良性病变组SUV充盈前=3.38±0.98,SUV充盈后=2.73±1.19,ΔSUV非胃部良性病变组=-0.65±0.98;非胃部恶性病变组SUV充盈前=4.29±2.34,SUV充盈后=3.93±2.45,ΔSUV非胃部恶性病变组=-0.36±1.10;胃充盈后,非胃部恶性病变的SUVmax升高幅度与良性病变组无明显差异(P=0.36)。结论胃部恶性病变组SUV充盈后升高幅度明显高于胃部良性病变组,但非胃部恶性病变组SUV充盈后升高幅度与非胃部良性病变组无明显差异;胃腔充盈后行PET/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胃部病灶,有利于提高胃部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减少胃部假阳性病灶诊断。
王华涛赵葵张亚飞王国林赵欣颜京诸欢燕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分析小肠肿瘤的F-FDG PET/CT特征,探讨F-FDGPET/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高度怀疑小肠肿瘤并行F-FDG PET/CT检查的59例患者,将PET/CT检查结果与手术或活...
王珍赵欣赵葵陈冬河林丽莉张亚飞梁子威
关键词:小肠肿瘤体层摄影术
丙戊酸钠对小鼠全脑缺血后认知功能恢复与海马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alproate acid,VPA)对小鼠全脑缺血(global cerebral ischemia,GCI)后认知功能恢复与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VPA组、GCI组和VPA+GCI组,每组12只。GCI组和GCI+VPA组给予抽血和双侧颈总动脉夹闭20 min,假手术组和VPA组仅给予切开和缝合处理。术后VPA组和GCI+VPA组腹腔注射VPA 30 mg·kg^(-1)·d^(-1),连续7 d,假手术组和GCI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通过选择性T迷宫实验测试小鼠空间记忆认知功能的改变;尼氏法染色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检测其形态学的改变;免疫荧光观察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DCX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nNOS、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VPA处理后,GCI小鼠在选择性T迷宫中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DG区DCX阳性细胞增加,同时,海马中nNOS表达水平下调,GAP-43表达上调。结论 VPA可在小鼠GCI后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促进海马神经元再生,达到改善GCI认知功能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NOS并促进GAP-43表达有关。
吕莎张亚飞徐骏军韩奇
关键词:丙戊酸钠全脑缺血神经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