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强

作品数:37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4篇湿地
  • 13篇无脊椎动物
  • 13篇脊椎动物
  • 11篇土壤
  • 9篇水生无脊椎动...
  • 8篇沼泽
  • 8篇群落
  • 6篇沼泽湿地
  • 6篇采集器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三江平原
  • 4篇土壤动物
  • 3篇底座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支撑杆
  • 3篇纱网
  • 3篇生境
  • 3篇生态工程技术
  • 3篇群落组成

机构

  • 37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37篇管强
  • 34篇武海涛
  • 11篇吕宪国
  • 7篇卢明珠
  • 6篇刘吉平
  • 5篇张仲胜
  • 3篇马红媛
  • 3篇王云彪
  • 2篇姜明
  • 1篇王瑶
  • 1篇薛振山
  • 1篇郑冬梅
  • 1篇安雨
  • 1篇刘丹丹
  • 1篇张玉峰
  • 1篇郗敏
  • 1篇齐鹏
  • 1篇隋玉柱
  • 1篇宋洋
  • 1篇敖曼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湿地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土壤与作物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8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油开采区与淡水补给区为例被引量:18
2020年
分别于2018年5月和8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19(淡水补给区11处,石油开采区8处)处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采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区域物种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底栖无脊椎动物54种,主要以水生昆虫、腹足纲和软甲纲为主,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各类群组成差异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水体理化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昆虫纲和腹足纲密度在两区域差异显著(P<0.05),软甲纲和腹足纲密度在季节上差异明显(P<0.05)。底栖无脊椎动物优势种共10种,淡水补给区指示物种8种,而石油开采区未发现有指示物种。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排序(nM DS)显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RDA结果表明:淡水补给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Cond,TDS,Sal,pH,Eh,HCO3-,SO4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石油开采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HCO3-、NH4-N。
芦康乐杨萌尧武海涛管强张科
关键词: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黄河三角洲
扫刮式草本沼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采集器
扫刮式草本沼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采集器,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扫刮式水生无脊椎动物采集器,它为了解决草本沼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难以采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水生无脊椎动物采集器包括收集器和扫刮器,挡板形成收集器器口,支撑杆通过螺...
管强武海涛芦康乐张科
文献传递
一种多参数湿地复合生境恢复状态智能评估方法
本发明涉及湿地环境评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参数湿地复合生境恢复状态智能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湿地参数确定生长满足度;根据图像采集设备获取湿地图像,对所述湿地图像进行识别,确定单位时间内的植被长势;记录恢复节点及...
武海涛芦康乐管强刘丹丹徐磊史家兴
基于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健康评价被引量:10
2017年
采用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健康状况。在三江平原15处典型沼泽湿地(6处参照沼泽湿地,9处非参照沼泽湿地)中,采集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样品;利用测试样品获得的数据,对18个候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分析,确定了由总分类单元数、腹足纲%、耐污类群%和捕食者%构成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核心指标;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以参照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的25%分位数作为健康基准值,≥25%分位数值,认为无干扰;对小于25%分位数的值3等分,确定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健康评价标准:≥2.80为无干扰,1.87~2.80为轻度干扰,0.93~1.87为中度干扰,0~0.93为重度干扰。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有33.3%受到了中重度干扰,66.7%属于无干扰和轻度干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与水体p H、电导率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显著负相关。
芦康乐武海涛吕宪国管强陈展彦
关键词:水生无脊椎动物沼泽湿地三江平原
空间和环境因子对黄河口自然和淡水恢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环境和空间因子在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是生态学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探究黄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影响因子,及环境和空间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对调控作用。于2017年10月与2018年5月对黄河口湿地32个样点(淡水恢复湿地19个和自然湿地13个)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采集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黄河口淡水恢复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淡水恢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电导率、盐度和氧化还原电位;而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pH和无机碳的影响;盐度是两类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子。变差分解(VPA)结果显示,环境过滤对淡水恢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起主导作用;在自然湿地中,空间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具有主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环境和空间因子的相互作用也至关重要。本研究明确了黄河口的自然和恢复湿地中环境和空间因素对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对作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刘丹丹刘丹丹武海涛杨萌尧管强管强邵乐夫
关键词:河口湿地无脊椎动物环境异质性
退化湿地土壤动物演替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成果内容本次申报的成果立足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沼泽湿地退化现实,以退化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沼泽土壤动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典型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推动了生态系统退化下土壤过程...
武海涛卢明珠吕宪国管强何新华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4
2017年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6月和10月、2015年6月和10月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法,采集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4年(SR4)、秸秆还田10年(SR10)和无秸秆还田(CK)样地土壤,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采样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11 366只,其中甲螨8373只,占74%;SR4、SR10和CK中,甲螨的分布密度分别为13 774、11946、5871 Ind·m-2,分别隶属于15、12属和7属;秸秆还田(F=81.954,P<0.001)、季节(F=56.649,P<0.001)、秸秆还田和季节交互作用(F=11.289,P<0.001)都对土壤甲螨个体数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对甲螨类群数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甲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季节动态上,表现出秋季甲螨分布密度普遍高于夏季。聚类分析也表明,秸秆还田黑土农田系统中甲螨群落组成(SR4与SR10)与传统耕作(CK)显著不同,而SR4和SR10处理的差异不明显。以上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密度,对土壤甲螨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
连旭隋玉柱武海涛刘冬郗敏管强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螨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5年
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和汇。蚯蚓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蚯蚓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过程释放N2O。蚯蚓还通过取食、掘穴、排泄等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和活性及其他土壤动物的组成,影响地上植物生长,调节土壤分解、矿化、硝化、反硝化和甲烷生成及氧化等生态过程,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研究仍以室内培养和单因子环境条件的模拟为主,缺少野外原位实验和多环境因子的交互实验研究。长期监测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深入探讨蚯蚓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的重要手段。温室气体类型上,CO2和N2O是研究热点,CH4研究比较罕见。未来研究,应重视不同生态类群蚯蚓与土壤理化特征、微生物组成、其他类群土壤动物和地上植物间的交互作用,加强机制研究,并关注土壤污染环境下蚯蚓功能性状的变化;综合评价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氮固定的影响,科学评估蚯蚓活动对土壤碳氮释放的促进或减缓作用。
卢明珠吕宪国管强武海涛
关键词:土壤动物N2OCH4土壤过程
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系统之间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和生态系统。水生无脊椎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群,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出湿地的许多特征。本文总结了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组成特征,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湿地中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讨论了非生物因子(底质、温度、水文、溶解氧、pH、氮、磷等)、生物因子(植被、竞争和捕食)及人类活动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对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目前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展望。
芦康乐武海涛吕宪国陈展彦管强
关键词: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湿地
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为探究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冗余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35~24.58g/kg,平均值为13.3g/kg。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斑块状分布,空间变异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主导,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芦苇土>水稻土>碱蓬土。pH值和砂粒占比(<2μm)共同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34%,对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达85.4%,是影响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理化性质。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较高,空间分布集中,植被类型和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素。
田文敬郑冬梅孙帆管强管强张仲胜
关键词:湿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