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市七宝中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入情入理 理性思辨——浅议现象类作文教学中的学科德育
- 2017年
- 现如今,“微信朋友圈”“官方推送”“扫一扫”“摇一摇”已然成为大众尤其是沉浮于学海中莘莘学子们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途径,不加辨识的转发与不假思索的评论已成为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一种常态。殊不知,这种看似随意的转发与评论的背后实则反映出学生对公共事件的态度与认知。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理性温和地看待与评论公共事件,应当成为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关注的新课题。现象类作文,又称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它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师生的视野,尤其是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对于“如何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使得现象类作文正式“登录”高三语文课堂。
- 张君平
- 关键词:理性思辨社会规则理科生自荐材料
- “微言”之中悟“大义”——浅谈山水诗中的德育资源
- 2016年
- 一、山水诗的育德价值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按照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理解自然、欣赏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取人生智慧,追求美感。陶文鹏、韦凤娟两位学者在《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一书中提出:“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的诗歌。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
- 张君平
- 关键词:山水诗德育资源自然山水大义微言审美习惯
- 读懂用典之妙,品味诗意之醇——部级精品课《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文诵读》品赏
- 2024年
-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 张君平
- 关键词:用典诗意
- 如何写好议论文
- 2022年
- 【写作指导】揆诸当下,关于议论文的理论不少,方法更是不胜枚举,可是,有些同学读懂了理论,获悉了方法,甚而习得了技巧,但在具体写作时依然有举步维艰之感,有无法突破之憾。希冀以下三点可以对你有所帮助。一、求同且存异作文题,变化万千,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当然,当我们梳理一番,又会发现这些作文题似乎“大同小异”。
- 张君平
-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题举步维艰
- 提升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实践
- 2024年
- 为进一步提升高中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单元整体设计为框架,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以学习活动为支架,以学习案为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用自己的特有表达融入、解读古典诗歌,在建构语言、审美创造、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 张君平
-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能力高中语文
- 吾心安处即吾乡
- 2019年
- 【新题目】著名作家毕飞宇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接受董卿的釆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张君平周陶富
- 关键词:著名作家节目央视
- 常与非常:史铁生与他的《合欢树》被引量:1
- 2018年
- 象征手法,是当下中学语文课堂解读《合欢树》的基本路径。事实上,“合欢树”并不具有象征意义。以象征手法的三个特点为据阐明观点,立足文本加以辨析,并深入探究文本“人我之殊”的主旨。
- 张君平周陶富
- 关键词:合欢树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