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用药
  • 2篇耐药
  • 2篇合理用药
  • 1篇端脑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菌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使用
  • 1篇药物使用情况
  • 1篇生物标本
  • 1篇手术
  • 1篇手术部
  • 1篇手术部位
  • 1篇手术部位感染
  • 1篇送检
  • 1篇品管圈
  • 1篇重型
  • 1篇重型颅脑
  • 1篇重型颅脑损伤
  • 1篇重症

机构

  • 5篇石河子大学医...

作者

  • 5篇孙洁
  • 3篇黄新玲
  • 3篇张焱
  • 3篇何文英
  • 2篇海花
  • 2篇王冰
  • 2篇李桂花
  • 2篇李静
  • 2篇姬云翔
  • 2篇黄钟
  • 2篇杨晓燕
  • 1篇王业忠
  • 1篇李新梅
  • 1篇郑丽英
  • 1篇芦永华
  • 1篇张红梅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国医疗管理...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院对控制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的管理实践探索被引量:3
2017年
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防控的各个要素出发,将内部控制理论运用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领域。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防控机制从手术部位感染技术保障机制和文化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建立,其中,技术保障机制包括:手术环境管理、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3个方面;文化保障机制包括管理制度文化体系和思想价值观文化体系。通过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提高了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能力,保障了手术安全。
何文英张焱史发林芦永华李静孙洁黄新玲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防控
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T—proBNP的影响及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T—proBNP的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开颅手术处理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在术后第4、7、10、14、21天记录两组血清NT—proBNP浓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3个月随访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HBO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3个月GOS评分显示,治疗组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HBO可迅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姬云翔王冰李桂花王业忠黄钟孙洁海花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品管圈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作用与效果评价
2015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20%上升至93.33%,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27%上升至82.5%;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42%降低至2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00%、55.77%、62.26%降低至23.77%、19.23%、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71%降低至53.95%(P=0.9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67%降低至33.33%(P=0.054)。结论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郑丽英何文英孙洁李静李新梅张焱杨晓燕黄新玲
关键词:品管圈多药耐药菌
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调查某医院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及策略。方法对一年间该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的类型及病原菌的分类、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多重耐药菌类型、标本分布、科室感染情况。对常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调查研究同期全院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该院一年来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来自呼吸道痰液标本最多(8401份),所有送检标本检出致病菌最多为大肠埃希菌(1771例)。来自呼吸道的痰液标本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例数最多,占总例数的43%。重症一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最多。结论感染控制是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去克服的问题,只有切实抓好感染控制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有效控制感染。
王冰李桂花姬云翔黄钟海花孙洁
关键词:微生物标本合理用药
重症医学科连续5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某院2010—2014年分离自ICU住院患者的病原菌资料,统计分析其构成与耐药性。结果2010—2014年综合ICU共分离病原菌3 807株,其中AB 488株,AB总检出率为12.82%,检出率由2010年的6.94%逐年增加至2014年的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8,P<0.01)。检出AB以痰标本为主,占72.13%,其次是伤口分泌物、血、导管及尿等。AB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3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明显(趋势χ2值分别为42.99、53.91,均P<0.001);AB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结论 ICU AB检出率及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上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隔离患者,预防和控制AB在ICU内的聚集流行。
张焱黄新玲孙洁杨晓燕张红梅何文英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合理用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