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对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中起抑制免疫功能的部分。其组成包括抑制性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近年来,因其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CAR—T和PD-1/PD—L1信号通路已成为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它们可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肿瘤进展。因此,针对以上机制采取更有效的抗肿瘤疗法有可能减缓肿瘤进展。本文现就免疫抑制微环境对CAR—T疗法和PD-1/PD—L1信号通路在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张锐王智煜文孝婷赵晖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疗效及对血清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化疗对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NP化疗,治疗组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结果经过两周期全身化疗后,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0.0%和80.0%,对照组分别为5.0%和45.0%,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可提高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不明显。
- 张锐王智煜王帅赵晖
- 关键词:骨转移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 肺癌脊柱转移167例局部治疗疗效及生存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不同的局部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放疗]治疗肺癌脊柱转移的疗效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局部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局部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放疗组(42例)、PVP±放疗组(70例)和单纯放疗组(55例)。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 h、1个月和3个月时,应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on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疼痛的改善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的改善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生存分析,比较3种局部治疗模式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治疗后1个月,PVP±放疗组患者的ECOG P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手术±放疗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显著缓解(P值均<0.05),其中联合放疗组患者的疼痛改善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值均<0.05);治疗后3个月,手术±放疗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VP±放疗组(P<0.05)。手术±放疗组、PVP±放疗组及单纯放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14和17个月;3组的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癌脊柱转移的治疗而言,各种局部治疗的侧重略有不同,其中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脊髓损伤、改善神经功能,PVP在快速缓解疼痛及短期内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更优。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然而,3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存均无显著影响。
- 文孝婷陆耀红王智煜张锐姚阳赵晖
- 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转移脊柱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