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毅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增雨
  • 5篇人工增雨
  • 3篇冷锋
  • 3篇降水
  • 2篇云系
  • 2篇水云
  • 2篇雷达
  • 2篇降水云
  • 2篇CLOUDS...
  • 1篇低槽
  • 1篇云顶亮温
  • 1篇云检测
  • 1篇云结构
  • 1篇云模式
  • 1篇云微物理
  • 1篇云系结构
  • 1篇增雨潜力
  • 1篇增雨效果
  • 1篇中尺度
  • 1篇实时业务系统

机构

  • 8篇河南省人工影...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吉林省人工影...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安徽省公共气...

作者

  • 11篇黄毅梅
  • 4篇黄毅梅
  • 4篇周毓荃
  • 2篇尚博
  • 2篇杨敏
  • 1篇杜春丽
  • 1篇刘建朝
  • 1篇郝剑平
  • 1篇鲍向东
  • 1篇濮江平
  • 1篇邵振平
  • 1篇彭冲
  • 1篇杨敏

传媒

  • 3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 1篇第29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loudsat的降水云和非降水云垂直特征被引量:28
2012年
降水云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了解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对于人工增雨可播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利用Cloudsat卫星2008年3月—2009年2月资料,首先通过大量个例分析并结合地面降水量观测验证Cloudsat卫星识别降水云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华北和江淮地区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两地区降水云云底高度都在2 km以下,非降水云的云底高度以高于2km为主。两地区单层降水云云厚以大于6km为主,多层降水云云厚以2~4 km为主,非降水云云厚以小于2 km为主。两地区降水云夹层厚度集中于1~2 km,非降水云夹层厚度集中在4 km以上。江淮地区多层云降水频率略高于华北地区。
尚博周毓荃刘建朝黄毅梅
关键词:降水云CLOUDSAT卫星
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个例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以2019年11月17日南阳一次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并依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和雷达等气象资料对分析结果予以验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探测反演的冷云区积分液态水较大时段,冰面过饱和层较厚、水汽条件较好,动力条件更有利于促进降水发生发展;冷云区积分液态水较大时段,FY-4A卫星三色合成识别相应时段上空过冷水也较丰富,雷达回波呈增强趋势,云系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好的增雨潜力。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探测反演的冷云区积分液态水含量可用于识别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白婷黄毅梅黄毅梅樊奇
关键词:人工增雨微波辐射计
中国中部区域一次低槽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为中国中部区域春秋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根据地面冷空气活动路径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具体分为低槽西路冷锋型、低槽东路转西路冷锋型和副高西伸型3种类型,其中低槽西路冷锋型占比最多。选取2012年11月24日中部区域一次典型低槽西路冷锋降水个例,首先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增雨潜力区初判,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综合给出增雨潜力区位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500 hPa和700 hPa槽前及地面冷锋后部区域,过程典型时刻2012年11月3日14时初判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安徽大部分地区,模式模拟的过冷水分布区域与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得到此次中部区域典型低槽西路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500 hPa和700 hPa低槽前部、700 hPa急流左侧且更靠近急流轴一侧、地面冷锋后部及锋线附近。
杨敏杨敏黄毅梅黄毅梅
利用3 mm云雷达资料分析混合相云垂直结构及过冷水分布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3 mm波云雷达以及加密探空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11月6-8日安徽寿县先后两次冷锋过境产生的锋面混合相云垂直结构及过冷水分布。结果表明,本次锋面混合相云存在"播撒-供给"的垂直结构;锋面混合相云存在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和速度谱宽三条亮带,并且速度谱宽亮带高度低于多普勒速度亮带高度,多普勒速度亮带高度低于回波亮带高度;在水平结构不均匀的云场中,下落粒子群存在"筛选作用";本次过程锋面混合相云存在一定过冷水,云层中过冷水的垂直分布是不连续的,其分布的温度范围比较广。
黄毅梅周毓荃杨敏
关键词:过冷水
基于Cloudsat的降水云和非降水云垂直特征分析
降水云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了解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对于人工增雨可播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loudsat 卫星2008 年3 月到2009 年2 月的资料,通过大量个例验证Cloudsat 识别降水云方法的合理...
尚博周毓荃刘建朝黄毅梅
关键词:降水云CLOUDSAT
文献传递
河南省人工增雨飞机云微物理探测设计被引量:7
2014年
人工增雨是一项研究型业务,飞机外场作业、探测是它的重点,只有根据一定目的方案设计下才能体现探测、作业资料的研究价值。根据河南省人工增雨作业、探测分析研究的需要并结合行业专项飞机探测,探讨了5种云微物理探测目的及相应飞机探测设计:1典型锋面云系垂直剖面结构探测;2降水性层状云垂直结构探测;3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效果检验飞行探测;4云中过冷水探测;5催化剂在云中的扩散及其物理响应的探测。以2013年3月25日飞机人工增雨探测为例,探讨了飞行探测人工增雨的催化作业效果检验。
黄毅梅濮江平邵振平鲍向东
关键词:飞机人工增雨
利用气温与云顶亮温差值检测云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2005年7-12月卫星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地形资料,统计分析了无云条件下气温与云顶亮温的差值,结果表明:无云情况下气温与云顶亮温差值平均为5.04℃,且具有较大的日变化性。由此提出了按时次分别求取阈值用以检测云。通过个例对比分析,初步得出该方法检测云具有以下特点:可用于全天候云检测;不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该云检测方法应用于反演计算,不仅反演的中、高云区域与实测的比较一致,而且反演的低云区域与实测结果也比较一致。
黄毅梅郝剑平杜春丽
关键词:气温云顶亮温云检测
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针对基于多源探测数据的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建立对比区选取的相似性度量系数(APC,Analogy Deviation-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建立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的无量纲化指数PIDI(Physical Inspection Dimensionless Index)方法。结果表明:(1)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PIDI指数方法,能够实现以相似性度量系数APC最大程度削减增雨作业催化云体及降水的自然变率影响,以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综合多种具有量纲差异的云物理探测参数,最终以一个百分数变化率的数值形式综合度量多种云物理参数的整体变化趋势及程度。(2)应用PIDI方法对2014~2019年24架次飞机增雨作业进行增雨效果物理检验。人工增雨催化引起作业后3 h的云顶温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组合反射率、≥30 dBZ回波面积、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7项指标平均变化率3.4%~19.6%。18次作业的小时降水量变化率呈0~58.3%的增雨效果,6次作业的小时降水量变化率呈-37.5%~0的减雨效果。多数增雨作业引起的云物理参数变化明显小于降水变化。(3)具有增雨正效果的18次增雨作业,人工催化引起多数作业的云顶温度、组合反射率、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多数作业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呈减小趋势。(4)利用飞机增雨个例对比PIDI指数方法与K值方法异同。对于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检验二者具有一致性。二者差别在于PIDI指数方法能够反映人工催化引起的所有检验指标平均变化率。
沙修竹褚荣浩黄毅梅
河南一次降水天气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综合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卫星、雷达及飞机等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18年11月5日一次降水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共同影响,飞机作业区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以及较厚的冰面过饱和层,动力条件有利于促进降水发生发展;飞机作业区主要为层积混合云,云系处于发展阶段。重点对比分析了卫星反演的过冷水区与飞机探测粒子数浓度对应关系,发现当FY-4A卫星可见光通道、3.7μm通道和红外通道资料进行三色合成分析云中存在过冷水时,云气溶胶粒子探头探测的粒子数浓度也高于20个·cm^-3,两者具有较好对应关系,表明三色合成分析云中过冷水方法可应用于人工增雨作业区选择条件之一。
白婷黄毅梅黄毅梅
关键词:冷锋人工增雨飞机探测
95GHz云雷达对一次冷锋云系结构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安徽寿县W-Band云雷达(95GHz,波长3.16mm)、地面微波辐射计、探空和地面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11月5-7日一次冷锋云系的云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雷达的多普勒速度可以初步确定粒子相态和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雪晶或雨滴;在0℃层附近有回波暗带产生,这主要是由于波长为3mm的雷达对雪晶的衰减较强以及粒子的非Rayleigh散射引起的;云雷达观测可以清楚地识别混合云中的融化层。冷锋云系发展、演变过程及结构非常不均匀:锋面前部,在5~7km之间有一水凝物含量大值区,不断有长大的冰雪晶下落,使云底逐渐下伸,触地后产生间歇性阵性降水;降水过后,5km左右有一相对干层,上部为高层云,下部为散乱的多层云结构;冷锋临近,云层冷区没有水凝物含量大值区,回波强度较弱,暖区2km以下是干冷的东北气流,限制了雨滴通过暖雨过程增长,导致锋面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短。锋面后部4~7km高度,由于冰雪晶沉降,相对湿度较小,云层分裂成两层云;冷锋过后,出现了较强的降水,这主要是由暖雨过程产生的。
黄毅梅周毓荃
关键词:冷锋云系云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