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
- 作品数:83 被引量:30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自动加压接骨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改进长管骨骨折内固定器具。方法设计自动加压接骨器,采用生物力学、动物实验、同位素扫描和临床应用予以验证。结果力学研究显示:其抗弯和抗扭曲强度均优于临床常用的AO加压接骨板;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该接骨器在肌肉收缩和肢体负重的条件下,具有自动加压作用;同位素扫描显示其骨折愈合明显早于AO加压接骨板,其钩齿状界面对骨折端血供干扰较小。临床应用537例显示:尤其适用于长管骨粉碎骨折(412例),也可有效地用于长管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103例)的治疗。结论自动加压接骨器是一种新型四肢长管骨骨折内固定器具,在许多方面优于常用骨折内固定器具,临床效果满意。
- 朱建民周崇林周锡华许纬洲章生明陈春海鞠青年王国荣王行泽张胜利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器
- 骨生物学及其进展(之二)
- 1998年
- 影响和控制生理性骨改建的因素尚不清楚。对无生命骨周期性加载研究显示,广泛骨基质微细损伤可很快出现疲劳性损伤,从而失去其强度和刚度。生理性骨改建可修复或取代由于正常使用而引起骨基质的损坏或缺损。此外,还有调节人体矿物质平衡的作用。[10]8.2生长中骨...
- 朱建民王萍花吴晔
- 关键词:骨生物学骨丢失
- 肘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
- 2001年
- 朱建民
- 关键词:并发症关节炎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骨作用机制被引量:1
- 1994年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下简称IGF)有两种类型,即IGF-I和IGF-II,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有关IGF受体、结合蛋白、抑制结合蛋白及其调节机制研究有新进展,对骨组织细胞的作用有新发现。
- 朱建民金宗达
- 关键词:胰岛素IGF
-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远期效果被引量:7
- 2001年
- 朱建民
- 关键词:踝关节融合术创伤性关节炎
- 骨生物学及其进展(之一)被引量:1
- 1998年
- 骨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机化和不断变化的组织。近年来,骨生物学研究有长足的进展,有可能改变急性骨折、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骨畸形和假体在骨中稳定性等处理方法,也有可能对成骨不全、骨硬化症和骨质疏松症等实施治疗。本文就骨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骨结构众...
- 朱建民王萍花吴晔
- 关键词:骨生物学骨结构骨基质骨细胞血液供应
- 胫腓关节坡度测量的临床应用解剖被引量:1
- 1999年
- 人类胫腓关节坡度对关节本身的稳定性有影响。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 10 9侧胫腓关节坡度进行了测量 ,结果显示 ,腓骨干纵轴与关节面的夹角 (∠ A)为 59.93°± 9.2 9°,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平坦 ;角度越小 ,坡度越陡直 ;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 (∠ B)为 30 .2 5°± 9.32°,左右侧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陡直 ,角度越小 ,坡度则越平坦。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呈负相关 ( r2 =- 0 .157,t= 4 .4 7,P<0 .0 0 1)。研究的解剖和临床意义在于了解人胫腓关节的坡度和估价胫腓关节的稳定性 ,尤其是对胫腓关节不稳 (半脱位 )
- 陈光忠朱建民方浩
- 正常腕骨角测量
- 1996年
- 本文测量100例(200个)正常腕关节X线正位片腕骨角。结果显示,正常腕骨角为121.05±°±SD8.14(102°~142°),其中男性为121.96O±SD8.06(018°~142°),女性为120.23±SD8.16(102°~14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2);左侧为119.84°±SD7.97(102°~138°),右侧为122.27°±SD8.16(102°~1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0)。与早先报道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有差异。
- 朱建民
- 关键词:腕骨腕关节数据收集
- 骨折愈合的一些新概念被引量:57
- 1996年
- 现已知,骨折和组织损伤时局部可释放化学趋化因子、血管形成因子和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血肿中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向损伤部位游走并产生某些生长因子。许多间叶细胞也有类似作用,如类胚胎细胞(embryonal-likecel)、原始细胞(...
- 朱建民金宗达王萍花
- 关键词:骨折愈合骨痂细胞学骨形成蛋白
- 上海地区正常手二点分辨觉的检测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正常手静态二点分辨觉距离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Weber静态二点分辨觉试验的方法和手部皮肤感觉的分区法 ,对 10 5位正常成人 2 10个正常手 ,进行二点分辨别觉距离的测定。结果 2 10个正常手手部皮肤所有分区内 ,二点分辨觉的平均距离为 [(5 .4±2 .3 )mm , x±s] ,各指指腹二点分辨觉的距离最小 (4.0mm) ,手背的距离最大 (10 .0mm)。结论 正常手背侧二点分辨别觉的距离大于掌侧 ,近端大于远端。
- 朱建民周文宝陈新刚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