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莹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护理
  • 2篇急诊
  • 2篇急诊护理
  • 1篇电阻抗
  • 1篇心输出量
  • 1篇针刺伤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危重
  • 1篇危重患者
  • 1篇临床应用及护...
  • 1篇满意度
  • 1篇护理工作
  • 1篇患者满意度
  • 1篇急诊护理工作
  • 1篇关怀
  • 1篇刺伤

机构

  • 3篇三峡大学人民...

作者

  • 3篇刘莹莹
  • 2篇曾红
  • 2篇龚婷婷
  • 1篇包延乔
  • 1篇罗群
  • 1篇王秀兰

传媒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护理中份发生针刺伤人员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100例。观察组分析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预防对策,对照组则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针刺伤人员的相关因素和采取相应对策后针刺伤发生率改善情况以及针刺伤人员的知晓度。结果总结分析得出,急诊护理中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防范意识薄弱、护理操作不规范、工作量大以及患者复杂且不配合等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中针刺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刺伤人员知晓度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工作量大、患者复杂且不配合、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和护理操作中不规范等原因而遭受针刺伤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即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且增强沟通能力等,能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以及对针刺伤危险的理解,从而做到真正的远离针刺伤的伤害。
曾红刘莹莹
关键词:急诊护理针刺伤
人文关怀应用于急诊护理以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具体方法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将人文关怀应用于急诊护理以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具体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44名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2013年2至7月的172名急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的172名急诊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加入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对出院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将结果收集整理,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加入人文关怀优质护理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加入人文关怀,提供令患者舒适的人性化服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急诊护理中大力推广。
刘莹莹曾红王秀兰龚婷婷吴相柏
关键词:人文关怀急诊护理满意度
电阻抗无创心功能监测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2014年
目的探讨电阻抗无创心功能(ICG)监测技术在危重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ICG组和常规组,各30例。ICG组采用新型ICG技术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常规组行肺动脉漂浮SWAN-GANZ导管进行监测,未行ICG监测。结果与常规组相比,ICG组治疗后72 h ICG监测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降低,肺水肿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以及辅助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但2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ICG监测技术诊治危重患者可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心功能监测指标,使医生和护士随时掌握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护理是ICG监测技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龚婷婷刘莹莹包延乔罗群
关键词:心输出量危重患者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