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蕾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7篇丙型
  • 7篇丙型肝炎
  • 6篇核心蛋白
  • 6篇肝炎病毒
  • 6篇丙型肝炎病毒
  • 6篇病毒
  • 3篇相互作用
  • 3篇基因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3篇病毒核心蛋白
  • 2篇细胞
  • 2篇HCV核心蛋...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器
  • 1篇真核

机构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3篇常熟市第二人...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梅蕾
  • 6篇颜学兵
  • 4篇潘修成
  • 4篇韩方正
  • 4篇张言超
  • 4篇汪莉萍
  • 3篇季芳
  • 3篇傅涓涓
  • 1篇郑敏
  • 1篇陈智
  • 1篇吴炜
  • 1篇衣展华
  • 1篇祝卫东
  • 1篇许小燕
  • 1篇周林福
  • 1篇朱跃红
  • 1篇汪明珊
  • 1篇陈俊飞
  • 1篇丁锷

传媒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基因1b型CHC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RVR者均获得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SVR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CHC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梅蕾祝卫东朱跃红陈俊飞丁锷衣展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基因1b型HCV核心蛋白不同功能区域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基因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病毒株编码的核心蛋白(CORE):癌中心株(T)、癌旁株(NT)、C191(HCV—J6)及同一病毒株(T)编码的不同功能区域(1~172、1~126、1~58、59~126、127—172AA)在HC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治疗HCV感染提供靶位。方法将含有3个不同病毒株(T、NT及C191)及T不同功能区域的CORE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PI,并用细胞生长实时观察仪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基因1b型T、NT、C191和T不同功能区域的CORE均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和坏死且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其中,T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及抑制细胞生长强于NT和C191,T的CORE的N端1~58AA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及抑制细胞生长均高于其他功能区域。结论HCV基因1b型不同病毒株及同一病毒株编码的CORE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子致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N端的1~58AA在CORE的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基因治疗的重要靶位之一。
颜学兵梅蕾陈智郑敏周林福许小燕吴炜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细胞生长曲线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的相互作用
目的:为了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STAT3)表达的影响,寻找CORE与STAT3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方法:对Huh-7、转染表达CORE的Huh-7和含有全长HCV基因的...
颜学兵傅涓涓季芳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文献传递
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HCV核心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构建基因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准种株截短片段核心蛋白(CP)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蛋白表达质粒。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等长度片段的CP基因:氨基酸(aa)长度为癌中心株(T)∶T∶1-172aa、癌旁株(NT)∶1-172aa及C191(HCV-J6)∶1-172aa,扩增产物用NheI及EcoRI双酶切后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中,转染不同细胞系,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GFP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序列分析验证,T、NT及C191截短片段CP基因均成功克隆到pEGFP-N1中,在转染HepG2、chang-liver48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均观察到GFP的表达。结论构建基因1b型HCV不同准种株截短片段CP的真核表达质粒获得成功,可用于不同准种株CP的功能研究。
颜学兵梅蕾潘修成韩方正汪莉萍张言超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PEGFP-N1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3的相互作用
2006年
为了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3(STAT3)表达的影响,寻找CORE与STAT3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对Huh-7、转染表达CORE的Huh-7和含有全长HCV基因的复制子(Replicon)Huh-7的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水平作比较;并对CORE与STAT3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结合试验。结果显示,CORE能直接结合并诱导STAT3和p-STAT3表达,不同病毒株CORE及CORE不同功能区域结合STAT3和p-STAT3能力不同,CORE结合于STAT3主要依耐于CORE的N端的1~126氨基酸。因此,CORE与STAT3的相互作用可能是HCV感染又一新的分子致病机制,在引起HCV持续感染和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颜学兵傅涓涓季芳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基因1b型HCV不同截短片段核心蛋白在HepG2亚细胞器中的定位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HCV核心蛋白(CORE)在HC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基因1b型不同截短片段CORE在瞬时转染HepG2细胞中亚细胞器的分布状况。方法将含有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GFP)的3个基因1b型不同准种HCV和同一准种5个不同截短片段的CORE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F-CORE,瞬时转染HepG2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观察它们在亚细胞的分布状况。结果基因1b型不同准种CORE的N端1-172氨基酸(aa)主要表达于胞质,含有N端越长表达于胞质内越多,而N端1-58aa主要表达于核内,而59-126aa及127-172aa胞质和核内均有表达。结论不同区段CORE在细胞内亚细胞器的表达部位不同,与其在致病机制中功能的发挥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颜学兵梅蕾汪明珊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亚细胞器
蛋白激酶R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相互作用区域定位
2007年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P)对蛋白激酶R(PKR)表达的影响;定位PKR与CP直接结合的区域。方法:对Huh-7、转染表达CP的Huh-7及含有全长HCV复制子(replicon)Huh-7细胞株的PKR表达水平及干扰素(IFN)诱导前后replicon Huh-7细胞中HCV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表达水平作比较;对CP与PKR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结合试验。结果:Replicon Huh-7中PKR表达水平高于Huh-7及转染表达CP的Huh-7;IFN诱导后PKR表达增加,且明显抑制HCV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表达;PKR能与CP直接结合,依赖于PKR的N端1-180氨基酸(aa)。结论:CP能直接作用于PKRN端1-180aa,导致PKR组成性激活,从而干扰PKR介导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CP与PKR的相互作用是HCV病毒蛋白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又一新的模式,在HCV持续感染及肝癌2者发病机制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颜学兵季芳傅涓涓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关键词:病毒核心蛋白质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