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建林

作品数:20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性状
  • 7篇脂肪酸
  • 7篇相关性状
  • 7篇芥酸
  • 7篇基因
  • 7篇基因导入
  • 7篇编码基因
  • 4篇居群
  • 3篇基因工程
  • 2篇野生
  • 2篇遗传分化
  • 2篇植物
  • 2篇首乌
  • 2篇薯蓣
  • 2篇薯蓣属
  • 2篇种子
  • 2篇诸葛菜
  • 2篇居群遗传
  • 2篇聚类分析
  • 2篇何首乌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20篇杭悦宇
  • 20篇郭建林
  • 17篇孙小芹
  • 15篇李密密
  • 8篇庞慧
  • 8篇严琴琴
  • 7篇李莹
  • 4篇周义锋
  • 3篇白明明
  • 3篇顾子霞
  • 2篇吴林园
  • 2篇高兴
  • 2篇彭斌
  • 1篇周义峰
  • 1篇王荣富
  • 1篇舒璞
  • 1篇夏冰
  • 1篇葛燕芬

传媒

  • 6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江苏省植物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Agricu...

年份

  • 9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十字花科58属94种野生植物种子脂肪酸组分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十字花科58属94种野生植物种子进行了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分共有13个,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麻酸、芥酸、亚油酸、油酸。各脂肪酸组分间存在着棕榈酸与硬脂酸等10对极显著正相关、亚麻酸与芥酸等11对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亚油酸等6对显著正相关及油酸与亚麻酸等4对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由于很多种类体现两个脂肪酸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比较低,因此在脂肪酸含量最高或最低的19种中,有的脂肪酸对表现为部分符合或极少数符合对应的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表现为完全不符合。同时,研究发现了符合食用油标准的高油酸(L.fendleri(A.Gray)S.Watson等)、高亚油酸(诸葛菜等)、零芥酸种质(涩芥等)、低亚麻酸(L.annua L.等)、高油酸低亚麻酸(C.hispanica L.等)、高亚油酸低芥酸(诸葛菜等)种质及具有重要工业用途的高芥酸(蔓菁等)、高亚麻酸(短柄丛菔等)种质等,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孙小芹庞慧郭建林彭斌白明明杭悦宇
关键词:十字花科野生植物种子脂肪酸组分
非洲芥菜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来源于非洲芥菜的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BtFAE1。将该基因导入酵母,重组酵母芥酸含量达2.33±0.38%。本发明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对于植物芥酸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提高植物的芥酸含量和相关性状的改良...
孙小芹杭悦宇李莹李密密庞慧郭建林严琴琴
文献传递
种植行距和打顶方式对续随子农艺性状及种子产量和总脂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在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inn.)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行距(25、30和35 cm)和打顶方式(分别于出苗后1、2、3和4个月打顶,以不打顶为对照),分析和比较其农艺性状(单株干质量、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和总脂产量的差异,并据此筛选出适宜续随子的种植行距和打顶措施。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有明显差异。随行距增大,续随子的单株干质量、株高和千粒质量总体增加、种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总脂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总脂产量则无明显变化规律;行距对续随子单株干质量、株高和总脂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及总脂产量无明显影响。随打顶时间的推迟,续随子单株干质量逐渐提高、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则呈波动的变化趋势、种子产量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但总脂含量及产量变幅不大;不打顶处理(对照)的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高于打顶处理;总体上看,打顶处理对续随子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以及总脂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选择行距30 cm、不打顶的方法,其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871.01和359.73 kg·hm-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续随子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与种植行距无关,但与是否打顶有关;打顶增产方式不适用于续随子的种植。
顾子霞郭建林孙小芹李密密杭悦宇
关键词:续随子行距打顶农艺性状总脂含量种子产量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Euphorbia kansuensis Prokh.(Euphorbiaceae),a Potential Energy Plant
2012年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a potential energy plant, E. kansuensis Prokh (Euphorbiaceae). [Method] Fresh plants collected after field survey and specime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E. kansuensis Prokh. and E. ebraceolata Hayata in Subgen. Esula distributed in Jiangsu Province. [Result] There was no obvious morphological distinction but some overlaps between E. kansuensis Prokh. in Flora of China and E. ebraceolata Hayata in Flora of Jiangsu based on indumentum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standpoint that E. ebraceolata Hayata was a wrong name for E. kansuensis Prokh. in Flora of China proved to be reasonable. However, the description of E. kansuensis Prokh. should be modified as follows: indumentums, present or absent; roots, fusiform to terete; glands, oblong kidney-shaped.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E. kansuensis Prokh.
顾子霞郭建林周义锋杭悦宇
关键词:PLANTCALDISTRIBUTION
可可茶扦插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植物无性繁育技术,特别是一种可可茶扦插快速繁殖方法。其是在2月底,选择野生可可茶1-2年生萌蘖枝条,剪成带1或2叶、长10-15cm、保留全叶1/2的短穗作为插条,用生根粉水溶液(浓度为1.3×104pp...
杭悦宇李密密孙小芹郭建林白明明
文献传递
菥蓂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来源于菥蓂的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TaFAE1。将该基因导入酵母,重组酵母芥酸含量达0.43±0.15%。本发明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对于植物芥酸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提高植物的芥酸含量和相关性状的改良具有...
杭悦宇孙小芹李莹庞慧李密密郭建林严琴琴
文献传递
基于RAPD标记的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用14个寡聚核苷酸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4.71%;粉背薯蓣5个居群多态性条带百分率的变化幅度(81.25%~89.29%)略大于叉蕊薯蓣6个居群(82.00%~84.21%)。粉背薯蓣居群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368 5、0.238 4和0.376 3,叉蕊薯蓣居群间的Ne、h和I分别为1.331 1、0.197 2和0.298 3;叉蕊薯蓣与粉背薯蓣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2 8,基因流(Nm)为3.570 7。二者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3,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粉背薯蓣江西庐山居群和叉蕊薯蓣云南丽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达0.693 1;叉蕊薯蓣云南蒙自和云南景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0.219 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参试的11个居群分成4组,其中,所有的叉蕊薯蓣居群和粉背薯蓣浙江临安居群聚成第1组,粉背薯蓣重庆南川居群和湖南衡山居群聚为第2组,粉背薯蓣湖南永顺居群和江西庐山居群则各自独立成组。研究结果证明,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这2个类群之间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并存在着变种水平上的分化不完全。
孙小芹郭建林周义锋彭斌白明明杭悦宇
关键词:RAPD聚类分析
基于3个DNA序列的不同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关系分析及后代性状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各形态类型的后代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诸葛菜的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04、767和216 bp,合并序列长度为1 687 bp,G+C含量为43.5%;共有7个变异位点和7个信息位点,变异率0.41%。4个形态类型诸葛菜的trnL-F序列完全一致,ITS和psbA-trnH序列略有差异。其中,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密生毛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ITS序列第519位碱基为C,其他单株为T;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光滑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第68位至第73位碱基依次为CAAAAA,其他单株均为TTTTTG。NJ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类型诸葛菜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亲缘关系很近。后代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诸葛菜白色花为特化现象,果实光滑和密生毛是不稳定的性状。研究结果支持将毛果诸葛菜(O.violaceus var.lasiocarpus Migo)并入诸葛菜的分类处理。
吴林园高兴彭斌郭建林王荣富杭悦宇
关键词:诸葛菜ITS序列TRNL-F序列亲缘关系
埃塞俄比亚芥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来源于埃塞俄比亚芥的脂肪酸延长酶及其编码基因BcFAE1。将该基因导入酵母,重组酵母芥酸含量达0.27±0.24%。本发明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对于植物芥酸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提高植物的芥酸含量和相关性状的...
李密密杭悦宇孙小芹庞慧李莹郭建林严琴琴
文献传递
中国薯蓣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国薯蓣科薯蓣属7组31种1亚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叶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薯蓣属内种间的分类界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各组之间在叶表皮毛、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等微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规律,如:四至六边形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周围平直的垂周壁式样为根茎组植物所特有;丁字型毛组叶脉和叶肉细胞上覆盖大量特有的2叉T型表皮毛;复叶组的叶脉和叶肉细胞具相当密集的表皮毛;基生翅组和周生翅组的气孔器类型衍生出了三胞型;气孔旋转方向在各组中明显分化,在丁字型毛组、白薯莨组和周生翅组(多毛叶薯蓣除外)中为左旋,而顶生翅组、基生翅组和复叶组表现为右旋。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薯蓣属植物中是较为稳定的演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薯蓣属分类与鉴定的依据;据此推断薯蓣属中顶生翅组和周生翅组较为进化,根茎组是薯蓣属的分化中心;对薯蓣属中存在争议的种:盾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穿龙薯蓣和柴黄姜、马肠薯蓣、多毛叶薯蓣以及白薯莨等进行了分类界定。
李密密舒璞周义锋郭建林孙小芹杭悦宇
关键词:薯蓣属叶表皮微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