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善勇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脊髓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缺血再灌注损...
  • 2篇脊髓缺血
  • 2篇脊髓缺血再灌...
  • 2篇脊髓缺血再灌...
  • 2篇脊髓损伤
  • 2篇脊柱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3D打印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二硫键...
  • 1篇电刺激
  • 1篇电生理
  • 1篇胸腰椎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第二...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吉林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张善勇
  • 4篇杨小玉
  • 4篇矫健航
  • 3篇侯婷婷
  • 2篇潘肃
  • 2篇齐治平
  • 2篇夏鹏
  • 2篇李春旭
  • 1篇王春昕
  • 1篇时景伟
  • 1篇陈炳鹏
  • 1篇廖少俊
  • 1篇王楠
  • 1篇韩青
  • 1篇于亚男
  • 1篇李新宇

传媒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医刊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DIA3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背景:目前认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脊髓减压手术后"二次瘫痪"的主要原因,而控制应激相关蛋白和兴奋性氨基酸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至关重要。目的:观察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PDIA3)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方法:依据Zivin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成6组,对照组只显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血流,30 min后关闭腹腔;实验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后分别再灌注0,6,12,24,48 h再关闭腹腔。首先均利用改良Tarlov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随后取损伤段腰髓(L3-L5),结合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筛选出PDIA3;其次应用免疫印迹印证质谱;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观察其在脊髓内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变化特点。结果与结论:(1)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动物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均可见后肢功能逐渐好转现象,评分结果为缺血再灌注24 h达最高水平,48 h又略有下降;(2)免疫印迹结果:对照组PDIA3表达有清晰印迹显示,缺血再灌注0 h印迹轻度增强,6-12 h进一步增强,24 h显著减弱至最低水平,48 h再次升高到6-12 h水平;(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神经元胞浆中可见PDIA3表达,且中间神经元表达量明显多于运动神经元;(4)结果表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PDIA3异常上调,说明PDIA3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其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李春旭张善勇齐治平夏鹏潘肃昝春芳杨小玉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SAPHO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误诊的SAPHO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前胸壁及胸背部疼痛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病程中多次就诊外院,经多部位CT、MRI检查诊断为骨髓炎、骨肿瘤,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入我院后经查体、实验室检查、胸部CT、骶髂关节CT、腰椎CT、腰椎MRI及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并经皮肤科和风湿科会诊,诊断为SAPHO综合征。予艾瑞昔布、骨肽注射液及唑来膦酸注射剂治疗,患者关节及胸腰部症状好转后出院。随访3个月,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SAPHO综合征临床少见,若无典型皮损改变,极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悉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掌握其诊断标准,对可疑患者尽早完善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以避免误诊误治。
昝春芳杨小玉矫健航齐治平张善勇
关键词:误诊骨髓炎骨肿瘤
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在重建膀胱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脊髓损伤组(n=40,包含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及解剖学观察组(n=10)。电刺激组兔于电刺激四周后,与对照组、模型组兔再次复查尿流动力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损伤后所产生的尿动力学变化及膀胱功能在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的情况。结果躯体运动神经在电刺激骶神经前根不断加大强度的同时逐渐被阻滞。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电刺激可减少膀胱的残余尿量同时提高膀胱顺应性而使得排尿体积增加,即提高了脊髓损伤后的排尿效率。结论融合骶神经根电刺激的阳极阻滞是一种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排尿功能的有效方式。
王春昕潘肃张善勇杨小玉侯婷婷李春旭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
热激活蛋白70识别蛋白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热激活蛋白70识别蛋白(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70)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随机将36只新西兰白兔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Zivin法建立兔SCIRI模型。A组只显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血流,30min后关闭腹腔,取材(L3~L5段脊髓);B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后关闭腹腔,取材;缺血再灌注组(C、D、E、F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后停止夹闭,再灌注6、12、24、48h时采用改良Tarlov评分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后取材。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分析筛选出应激相关蛋白HSC70,利用免疫印迹对质谱进行印证,结合免疫组化研究其在脊髓内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成功建立SCIRI兔模型,SCIRI后实验动物后肢功能逐渐好转,C^F组改良Tarlov评分分别为1.167±0.753、1.667±0.516、2.668±0.516和2.167±0.752分,再灌注24h达SCIRI早期最好水平,再灌注48h略有下降。应激相关蛋白HSC70在A组印迹清晰,B组印迹轻微加强,C组和D组印迹再次加强,E组印迹显著减弱至最低,F组印迹灰度回归至再灌注6~12h水平。A组灰质中部体积较小中间神经元胞浆见轻度免疫反应;B组灰质各部位神经元胞浆免疫反应程度与A组相当;C组胶质细胞核免疫反应加重;D组神经元免疫反应减轻,但胶质细胞及雪旺细胞核免疫反应较强烈;E组神经元免疫反应进一步减弱,低于A组水平;F组神经元胞浆免疫反应加重,胶质细胞及雪旺细胞核免疫反应仍强烈。结论:HSC70参与SCIRI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作为SCIRI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廖少俊昝春芳夏鹏张善勇侯婷婷杨小玉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
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血清白介素(IL)-6、IL-10、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ASIA神经功能分级、MCV、SCV及血清IL-6、IL-10、IL-17、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及SCV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6、IL-10、IL-17、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反应。
侯婷婷王楠于亚男孙雪迪张善勇
关键词:高压氧脊髓损伤炎症因子神经传导速度
关节腔注射酮洛酸和激素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被引量:1
2017年
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可以起到减轻骨关节炎炎症和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但反复使用激素会增加关节内感染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酮洛酸和激素进行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时景伟张善勇韩青李新宇陈炳鹏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腔注射激素治疗关节腔内注射随机对照研究关节疼痛
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9
2019年
背景: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特别是骨科有很大前景,其临床疗效尚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65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植入物类型,植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的30例为试验组;植入普通异体骨块的35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生理曲度、椎体前缘高度(HAB)和椎体后缘高度(HPB)、JOA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25.7%(9/3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理曲度差值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生理曲度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AB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HAB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PB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HPB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即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试验组JOA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入3D打印骨块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逐步恢复患者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神经受压症状,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吴敏飞王洋矫健航张善勇任鹏飞
关键词:3D打印脊髓型颈椎病椎间融合器
3D打印脊柱后凸模型体外模拟截骨在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背景: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治疗的难点,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辅助手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方向。目的:评估3D打印脊柱后凸模型体外模拟截骨在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4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研究组在3D打印脊柱后凸模型体外模拟截骨后行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射暴露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周和术后1年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脊柱后凸Cobb角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周和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小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脊柱后凸模型体外模拟截骨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可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放射暴露时间,矫形效果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任鹏飞矫健航张善勇王洋吴敏飞
关键词:3D打印脊柱后凸截骨术
胸腰椎骨折分型的发展过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8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推陈出新,胸腰椎骨折分型在过去20年里不断改进,其中Load-sharing、AO和TLICS三种分型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然而现有各分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Loadsharing分型未纳入神经功能损伤评估、AO分型太过繁琐、TLICS分型对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判断可重复性低。临床医生在选择分型时需要能从充分理解到熟练应用,全面评估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神经功能改变、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基于影像学分析的形态学改变及基础疾病情况,从而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矫健航张善勇陈曦吴敏飞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柱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