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
- 作品数:3 被引量:62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创通道下减压结合经皮螺钉复位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根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在微创通道下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根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不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有神经根损伤患者30例,采用微创通道下神经根减压结合经皮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42岁。骨折节段及神经根损伤节段为T11-L3,均为单节段神经根不完全损伤,无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评价骨折椎体复位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评价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12-42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满意。末次随访X线片提示所有螺钉无错位且无断钉。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减压结合经皮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根损伤的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潘健高浩然马舟涌罗有福王波钱济先
- 关键词:胸椎脊柱骨折内固定器
- 足蹬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足蹬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100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杠杆复位法,实验组患者则予以足蹬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并发症、肩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复位成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时间与并发症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能力与活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GH、BP与VT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足蹬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 韩超郑联合张弘韬潘健任甲辉李国臣
- 关键词:足蹬法肩关节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肩关节功能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7
- 2015年
-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L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AKS评分、HSS评分评价TKA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 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0.05)。分别以3°为标准对LDFA、MPTA进行分组,除术后ROM外,-3°≤LDFA≤3°组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术后ROM、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TKA临床效果确切,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为3°,即外翻3°-内翻3°,且引起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
- 王波胡海涛潘健简伟明牛舜龙华马保安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