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外科
  • 3篇颅内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栓塞
  • 2篇栓塞治疗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脑出血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动脉瘤破裂出...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栓塞
  • 1篇血管栓塞治疗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民航总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民用航空...
  • 1篇西门子(中国...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朱安林
  • 3篇陈锐锋
  • 2篇黄勇
  • 2篇刘虓
  • 2篇关树森
  • 2篇宋志强
  • 2篇林成
  • 2篇于春江
  • 1篇李德泽
  • 1篇李宝民
  • 1篇黄勇
  • 1篇江涛
  • 1篇王德江
  • 1篇林成
  • 1篇万刚
  • 1篇晋强
  • 1篇孙琦
  • 1篇万刚
  • 1篇李爱民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硬脊膜外肿瘤被引量:3
1994年
我院35年间诊治的儿童硬脊膜外肿瘤44例,占同期儿童椎管内肿瘤的21.6%。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儿童占所有肿瘤的3/4,并以良性肿瘤为多见,婴幼儿以恶性肿瘤为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肢体力弱、疼痛及扩约肌障碍,提出脊柱强直为早期诊断椎管内肿瘤的征象。MRI 及脊髓碘油造影为诊断检查的重要依据。指出术中不损伤脊柱小关节及过多咬除椎板,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
朱安林李德泽晋强
关键词:硬脊膜外肿瘤儿童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而破裂的动脉瘤在3d内得到治疗为早期治疗。随着血管栓塞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栓塞材料的更新,血管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32例颅内破裂的动脉瘤进行早期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朱安林李宝民宋志强黄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栓塞疗效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预防出血并发症的经验探讨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2—2011-02收治的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再破裂出血患者的防治方法。结果在手术操作中,再破裂出血患者行快速栓塞术,10例即时行开颅清除血肿术,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4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术。术后9例恢复良好,6例出现轻度的瘫痪,2例重残,3例死亡。结论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规范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出血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出血并发症患者及时、有效地处理非常重要。
万刚朱安林陈锐锋林成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出血并发症
不同术式对自发性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微创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周围水肿带大小的比较,为脑出血的治疗寻找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51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接受微创脑内血肿外引流术,25例接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将手术前后两组病人血肿周围脑水肿带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术后7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小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组对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小,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林成万刚朱安林刘虓陈锐锋宋志强黄勇
关键词:脑水肿自发性脑出血手术治疗
岩斜区巨大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9
1999年
朱安林于春江关树森王德江
关键词:岩斜区肿瘤表皮样囊肿颅内肿瘤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且咳嗽、咳痰、吞咽功能差,易出现窒息和误吸性肺炎,因此常需气管切开,以便于气道管理及肺部感染控制。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因创伤较大,耗时长,并发症多,在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有被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mional tracheostomy,PDT)取代之势。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共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李爱民朱安林刘虓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及其对手术选择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并分析其对手术选择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CT影像中出血部位和累及区域将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分型(前部型、后部型、中间型和混合型),根据CT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72例患者CT分型显示前部型比例为9.72%(7/72),后部型比例为48.61%(35/72),中间型比例为27.78%(20/72),混合型比例为13.89%(10/72)。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89%(28/72)经侧裂-岛叶入路,61.11%(44/72)经中央后回下点-岛叶入路。术后1d脑部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超过90%者67例,血肿清除为75%-90%者5例,平均住院时间(15.93±1.78)d。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GOS评分显示恢复良好比例为23.61%,中度残疾比例为50.00%,重度残疾比例为22.22%,植物生存比例为4.17%,无死亡。结论依照CT影像中侧裂前点和血肿主体关系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型,可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有利于血肿清除,改善预后。
宋志强朱安林黄勇陈锐锋徐恒周
关键词: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手术选择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新进展
1997年
众所周知,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radioneurosurgery),以下简称为定向放射外科,是用立体定向的原理,将聚焦的高能射线准确无误地照射在颅内的靶点上,使此靶点的正常或病理组织在短时间内被损毁,从而达到外科治疗的目的。它具有不开颅、无感染、无出血、损伤小、痛苦少等优点。经过临床40多年的应用,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定向放射外科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门临床技术。
朱安林
关键词:放射神经外科伽玛刀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之间我院收住的经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疾病(动脉瘤或动脉狭窄)患者30例。其中17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血管进行3D-DSA检查,并将患者3D-CTA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分别将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融合对比,验证CTA与DSA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另13例拟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将头颈3D-CTA融合于血管机,利用3D-CTA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操作,评价融合的准确度,比较射线照射剂量及造影剂使用量。结果17例患者头颈CTA图像与2D、3D-DSA图像的匹配准确。13例介入患者头颈CTA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3D路图的实时引导,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68.5±6.9)ml和(109.5±12.4)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910.1±95.8)mGy和(1769.0±303.2)mGy,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影像融合技术因其高度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治。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又能显著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因此可以降低潜在的医疗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林成张强朱安林孙琦张浩单桐辉潘文龙赵浩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额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20例报告被引量:42
1999年
目的 报告20 例鞍区肿瘤采用额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体会, 确立一种手术方法,评价其利弊。方法 额部骨瓣开颅后, 先切除肿瘤的鞍上部分, 而后磨除鞍结节、蝶骨平台及蝶鞍前壁骨质, 显露并切除鞍内及蝶窦内肿瘤。结果 全切18 例, 近全切除2 例。脑脊液鼻漏3 例, 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结论 该入路适于一期手术全切除鞍内及鞍上的肿瘤, 尤其适于肿瘤侵入蝶窦内并且合并视交叉前置的患者, 值得重视和推广。
关树森于春江朱安林江涛
关键词:鞍区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