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
-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认知语用观照下的汉语话语标记语及英译——以话语标记语“可是”为个案
- 2015年
-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话语现象,在话语构建中起到明示导向作用,影响话语生成和理解,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为其提供崭新且全面的研究视角。汉语话语标记语"可是"表达形式简单但语用信息丰富,应用关联理论分析其具有五种认知语用功能,从而对话语生成和理解产生不同语用制约。根据"可是"五种认知语用功能,可归纳其在英译中不同的译文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话语标记语时,应从认知语用推理的角度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继而灵活处理,与原作者创作意图达成最佳关联,触发读者的认知联想。
- 唐婧
- 关键词:认知语用话语标记语英译
- 汉语“好不AP”的认知构式语法阐释与翻译被引量:3
- 2016年
- 汉语"好不AP"作为羡余否定结构,形式上属于结构间的语义递进类,根据结构中否定词位置属于插入式。基于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汉语"好不AP"构式作为一个无法从其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推测的结构,具有能产性并反映心理现实性。通过"好不AP"构式的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分析其结构特征(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揭示其生成的理据和认知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译者在处理"好不AP"构式的不同语义时所采取的具体英译操作背后的认知表征。
- 唐婧杨洋
- 关键词:认知构式语法构式翻译
-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根据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揭示翻译主体如何在文学作品译文形成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需整合原文空间信息和翻译主体空间信息,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文本。文章以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为例,应用概念整合图示,从东北民谣、方言和文化意象三方面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碰撞、融合等,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认知理据和阐释基础。
- 唐婧
-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呼兰河传》
- 框架网络视阈下结果语步动词域的认知研究——以学术论文摘要为例
- 2016年
- 框架网络(Frame Net)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的计算机词典编纂项目,即以数据库的形式展现词汇的概念框架。论文以框架网络理论为基础,从《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学刊》中选取113篇语言学类期刊论文摘要作为语料,构建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结果语步动词域的概念框架,并讨论了框架式中词元的认知语义解读。
- 杨洋唐婧
- 关键词:框架网络学术论文摘要
- 汉语羡余否定构式的认知探源
- 现代汉语羡余否定是一种含有“不”、“没”、“别”、“未”等否定标记但具有肯定语义真值的特殊句法结构,是一类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从羡余否定自身结构或其组构成分中不能得到理据推测的独立构式。结合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
- 唐婧
- 国家形象宣传片多模态转喻及功能研究——以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被引量:9
- 2016年
- 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机制,多模态转喻普遍存在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各种模态中。从多模态转喻视角,以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探讨多模态语篇中转喻类型及其表征和语篇功能。研究表明: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以空间、事件、行为域邻近性(contiguity)为主展开,主要包括三大转喻类型:空间部分代整体、次事件代复杂事件、单个实体代总体;多模态转喻语篇功能表现为各种模态符号衔接和读者心理图式连贯;声音和文字模态协作关系为非互补协作关系,声音文字和图像模态协作体现为非强化的互补关系。
- 杨洋唐婧
- 关键词:国家形象宣传片
-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A支行收单业务发展研究
- 银行卡自发行以来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促使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支付结算工具。目前,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已具备相应的规模,银行卡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单业务为用户提...
- 唐婧
- 关键词:建设银行收单业务第三方支付
- 认知语法视野下《诗经》“桑意象”及“采桑女形象”的英译——许渊冲、汪榕培、理雅各三种译本对比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基于认知语法中焦点与背景、详略度、视角、认知参照点四个识解维度,以《诗经》桑园诗歌为蓝本探究典籍翻译的微观层面,由此阐释剖析译者如何通过不同识解表征传达"桑意象"的象征含义、构建"采桑女形象"。分析结果表明:语言并非情景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对情景所做识解的概念化表征,语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是人们对情景的识解,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情景的识解方式;不同民族总体上存在认知共性,然而,面对相同情景时对识解方式的理解和选择仍然有所差别,这与译者的体验认知和经验认知存在诸多关联。
- 唐婧
- 关键词:认知语法《诗经》英译对比
- 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叙事的空间解读被引量:2
- 2015年
-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家园》中,通过生存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宗教和权力),反映了黑人生存空间的狭小、主人公弗兰克和妹妹茜成长和经历中纠结的心理表征,以及社会空间中宗教与权力对黑人生活的影响。深入阐析多元空间叙事,清晰呈现《家园》的空间叙事特征,以此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即探讨黑人生活的现实艰难、黑人寻求自我的过程、黑人文化的回归以及黑人重返家园的博弈。《家园》描绘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而是深层次探讨美国黑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趋势。
- 唐婧
-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心理空间社会空间
- 羡余否定构式对“否定标记词”主观性的压制探究
- 2016年
- 构式压制理论为阅读羡余否定构式与"否定标记词"语义冲突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发现,羡余否定构式对"否定标记词"主观性的压制产生三种效用:一是羡余否定构式压制具有否定客观存在义的否定标记词"不",使其产生强烈主观色彩;二是羡余否定构式压制否定标记词"没",使其发挥主观减量作用;三是羡余否定构式压制否定标记词"别",使其发挥主观增量作用。由此可知,羡余否定构式压制"否定标记词"的主观性绝非偶发,其经历了"现实-认知-语言"的动态认知过程,其认知前提是认知无意识性原则,认知动因是认知凸显观。
- 唐婧
- 关键词:构式压制主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