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兆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折
  • 8篇骨质
  • 8篇骨质疏松
  • 7篇椎体
  • 5篇疏松性
  • 5篇骨质疏松性
  • 5篇骨质疏松性骨...
  • 5篇成形术
  • 4篇术后
  • 4篇椎体成形
  • 4篇椎体骨质疏松
  • 4篇椎体骨质疏松...
  • 4篇后凸
  • 3篇术后再发
  • 3篇椎体成形术
  • 3篇椎体后凸
  • 3篇椎体后凸成形
  • 3篇经皮椎体成形
  • 3篇后凸成形
  • 3篇骨密度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黄兆波
  • 8篇范顺武
  • 7篇宁磊
  • 7篇万双林
  • 4篇蒋宋怡
  • 4篇张建锋
  • 4篇马建军
  • 3篇刘超
  • 3篇赵凤东
  • 2篇刘军辉
  • 2篇蔡宏歆
  • 2篇杨杰
  • 1篇杨伟
  • 1篇杨明
  • 1篇尤加省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第十届中国南...
  • 1篇2015年浙...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x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steoporosis
<正>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MD and the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su...
宁磊万双林范顺武黄兆波蔡宏歆刘超
文献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形式和相关危险因素。方式:从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对3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35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再发椎体骨折。首...
万双林宁磊韩士梁张建锋黄兆波芦银江蒋宋怡马建军范顺武
文献传递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后凸畸形Kümmell病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后凸畸形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4例伴有后凸畸形Kümmell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18例,年龄63~85(73.1±6.5)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以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5.5±3.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5.21±1.06下降至术后3 d的2.38±0.5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1.71±0.75;ODI由术前的(50.4±13.5)%下降至术后3 d的(20.9±8.0)%以及末次随访时的(16.7±9.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8.0±4.2)mm恢复至术后3 d的(18.1±5.0)mm以及末次随访时的(16.8±5.1)mm;Cobb角由术前的(19.5±6.3)°下降至术后3 d的(7.6±2.1)°以及末次随访时的(8.4±1.7)°。术后3 d和末次随访VAS、ODI、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1例无症状骨水泥渗漏,1例浅表切口感染。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后凸畸形Kümmell病具有手术创伤相对小、临床效果优良、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后凸角度纠正满意、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伴有明显后凸畸形Kümmell病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黄兆波颜少峰李生鋆刘军辉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非骨折椎体骨折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非骨折椎体发生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512例(618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男107例(121节),女405例(497节);年龄51~91岁,平均(70.38±7.59)岁;单节段骨折406例,双节段骨折106例;骨折节段为T4~L5;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为一1.0~一5.2SD。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腰椎BMD、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肺栓塞、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情况)、椎体前/中缘高度恢复率及骨折治疗的节段等。结果52例(10.16%,52/512)患者出现非骨折椎体骨折,4例发生骨折椎体再骨折。52例非骨折椎体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88±7.74)岁,其中女性占94.23%(49/52),平均BMD的T值为(一4.03±0.60)SD,初次双节段骨折比率为51.92%(27/52);456例无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0.2l±7.56)岁,其中女性占77.19%(352/456),平均BMD的T值为(一2.89±0.55)SD,初次双节段骨折比率为17.32%(79/456);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骨折椎体骨折组与无骨折组BMI、骨水泥注入量、椎间盘渗漏数、椎体前/中缘高度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例发生非骨折椎体骨折患者中,32例(61.54%,32/52)骨折发生于非邻椎,20例(38.46%,20/52)骨折发生于邻椎;两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程度、女性及初次双节段骨折是导致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非骨折椎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
宁磊万双林杨明黄兆波刘超蔡宏歆范顺武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
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内裂隙样变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46例患者、68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
万双林张建锋宁磊马建军蒋宋怡黄兆波芦银江范顺武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文献传递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0.2±12.6)岁(范围40~87岁)。术前均行血培养、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并测量颈椎前凸Cobb角、病变节段角。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原学检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链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3±6.7)个月。WBC、ESR、CRP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17.90、30.65、18.64,均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35±0.49)分、12个月为(1.15±0.48)分较术前(4.95±1.10)分均明显降低(F=176.12,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40±1.93)分、12个月为(16.06±1.36)分较术前(11.45±2.78)分均明显好转(F=65.33,P<0.001)。术后即刻C 2~C 7颈椎前凸Cobb角为14.45°±4.36°、12个月为13.70°±3.15°较术前8.25°±4.36°明显增大(F=72.54,P<0.001)。术后即刻病变节段角为3.60°±1.90°,术后12个月为2.90°±1.44°较术前-3.6°±5.2°(负值表示后凸畸形)明显增大(F=42.49,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可有效进行椎管�
黄兆波张旭阳郑泽宇刘军辉赵凤东
关键词:颈椎脊柱炎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形式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式:从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对3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35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再发...
万双林宁磊韩士梁张建锋黄兆波蒋宋怡马建军范顺武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单侧VS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
研究目的: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我们提出以下问题:1)那种术式对于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更有效?2)哪种术式手术并发症更少?3)哪种术式更能改善腰椎后凸角?...
万双林黄兆波宁磊韩士梁范顺武
文献传递
新鲜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三枚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探析闭合复位下三枚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采取三枚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是否移位、体重指数等,并且观察临床疗效,包括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股骨颈短缩及股骨头塌陷坏死发生率等,分析影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股骨颈短缩和股骨头塌陷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末次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平均(86.21±6.06)分,其中优34例、良45例、一般19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79.00%。共有20例患者发生股骨颈短缩或股骨头塌陷坏死(其中8例发生股骨头塌陷坏死、12例出现股骨颈短缩改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颈短缩和股骨头塌陷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OR=6.49,P<0.05),年龄、骨折类型和复位质量是影响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的保护因素(t分别=-2.68、-4.23、-3.75,P均<0.05)。结论三枚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总体临床疗效较满意,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及复位质量不良是导致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
黄兆波尤加省杨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固定髋关节功能
血清C-反应蛋白与胆碱酯酶预测多发骨折二次术后感染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CRP)、胆碱酯酶(CHE)在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价值,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的65例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65例多发骨折二次手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前的血清CRP、CHE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二次手术前的血清CRP、CHE水平分别为(36.43±16.64)mg/L和(4850.01±1835.56)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RP、CHE水平预测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和0.705(P均<0.001),血清CRP、CHE水平联合检测在预测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中的AUC为0.897(P<0.001),高于血清CRP或CHE单独检测。结论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患者会在术前出现血清CRP、CHE水平的显著升高,这两个血清指标可用于辅助预测多发骨折二次手术术后感染,当进行联合检测时可提高预测效果。
叶琨刘超杨杰黄兆波朱海锋杨伟
关键词:多发骨折二次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