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哲
-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24年1月至2024年4月对56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皮瓣覆盖创面,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进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股前外侧皮瓣46例,上臂内侧皮瓣2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3例,腓浅动脉穿支皮瓣5例。创面大小为2.0 cm×1.5 cm~36.0 cm×10.0 cm。记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定位结果及术中穿支血管情况,通过Spearman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患者BMI、皮瓣厚度、穿支血管口径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穿支定位准确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进行穿支血管定位,共探测到116支穿支血管,其中109支穿支血管在术中被找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穿支血管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0.8%、92.7%、93.2%、90.2%、87.9%。皮瓣厚度和与穿支定位准确性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56,P<0.05),皮瓣厚度和与穿支血管口径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20,P<0.05),患者BMI与穿支定位准确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吲哚菁绿穿支血管造影在皮瓣穿支定位中具有有良好的效果,辅助外科医师术中实时动态地评估皮瓣穿支血管位置,提高皮瓣切取成功率。
- 董帅王石王石刘禹成张岩曹阳张岩周荣曹阳巨积辉
- 关键词:外科皮瓣血管造影吲哚菁绿
- 大肢体离断再植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创伤后大肢体离断再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总结大肢体离断再植的适应证及改进方法。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大肢体离断患者44例,完成再植43例。术后观察再植肢体伤口愈合及存活情况,定期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1例(95.3%)再植肢体存活,15例(34.9%)创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28例(65.1%)采取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9例(20.9%)行功能重建。术后41例再植存活患者随访时间为3~42个月,平均17.9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5例,良24例,可11例,差1例。结论大肢体离断再植较为复杂。必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排除再植禁忌证,选择安全快速的组织修复方式,尽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术后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并进行序贯康复治疗,以提高术后肢体成活率和功能恢复程度。
- 滕志成王凯王凯刘跃飞巨积辉唐林峰刘跃飞
- 关键词:四肢再植术离断伤适应证
- 大肢体离断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在大肢体离断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对53例大肢体离断患者行再植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缺血时间、休克程度、离断平面、骨骼软组织损伤情况,评估毁损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curity score,MESS)。根据离断平面和MESS评分分为4组,即A组11例(低位离断-MESS<9组)、B组16例(低位离断-MESS≥9组)、C组15例(高位离断-MESS<9组)、D组11例(高位离断-MESS≥9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4组中再植术中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对术后乳酸(LA)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存活情况,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7例,未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6例。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降低术毕时血中LA。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并不能降低A组术后短期内血中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降低B组、C组和D组术后第三天血中CK,同时降低D组患者术后第二天血中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植术后肢体坏死2例,51例再植存活患者术后随访4~42个月,平均16.4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7例,良27例,可14例,差3例。结论对于高位离断患者,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肌肉软组织坏死程度。对于低位离断患者,若MESS≥9,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效果较好;若MESS<9,术中可不用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术后严密观察,最大程度避免过度切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 滕志成王凯王凯刘跃飞巨积辉董帅刘跃飞吕永江
- 关键词:再植术肢体离断伤
-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血管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5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指动脉背侧支的起始处外径,走行距离及吻合支情况。1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氧化铅灌注,分别于灌注后2、4h行...
- 金光哲
- 关键词: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外科皮瓣
- 文献传递
- "两点两线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设计应用和临床意义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两点两线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两点两线法"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皮瓣设计,成功切取30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修复手部创面21例、足踝部创面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2.5 cm~7.0 cm×14.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0 cm~7.5 cm×15.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门诊随访6~15个月,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价供、受区恢复情况;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均成功寻找到穿支,共见穿支47条,均为肌皮穿支,其中14例为1条穿支,15例为2条穿支,1例为3条穿支。术后3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顺利成活。所有供区均一期愈合。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分为84~96分,平均92.5分,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采用BMRC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S_(1)1例,S_(2) 17例,S_(3)12例。结论采用"两点两线法"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方法简单,定位准确,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术前设计方法。
- 张岩张岩曹阳武海波曹阳杨成鹏孙丰文高钦锋巨积辉金光哲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 游离足部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洞穿伤23例
-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足部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洞穿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1 年7 月至2009 年2 月,采用游离部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洞穿伤造成的组织缺损23 例患者.其中男15 例,女8 例.年龄17~48 ...
- 巨积辉侯瑞兴金光哲李建宁
- 关键词: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