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岭
-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不同水分处理条件对油莎豆叶片生理指标及块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6年
- 为了解不同水分对小粒油莎豆生理调节物质含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于2014年在石河子蔬菜研究所试验田开展。共设置150 m^3/667m^2(W1)、200 m^3/667m^2(W2)、250 m^3/667m^2(W3)、300 m^3/667m^2(W4)350 m^3/667m^2(W5)5个灌水处理。通过小区控制,测定了油莎豆叶片在封行期、块茎初期、块茎盛期、成熟期的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并于收获后测定了块茎的品质(粗蛋白、总糖、淀粉、粗脂肪)。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间的推进,5种处理下油莎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和POD的含量都趋于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收获后品质指标的测定发现,也表现出随灌水量的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250 m^3/667m^2可以满足油莎豆的正常生长需要。
- 朱俊岭师茜王小红田丽萍薛琳
- 关键词:油莎豆保护酶活性叶绿素
- 油莎豆油与其他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的分析比较被引量:13
- 2016年
-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莎豆油与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他9种植物油脂进行归类。结果表明,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的较为相似,这两种油脂中油酸含量75.01%~77.23%,亚油酸含量7.33%~9.79%;菜籽油、大豆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油、葡萄籽油和玉米油中,油酸含量15.87%~54.24%,亚油酸含量25.42%~74.92%。3个品系油莎豆油脂与橄榄油可归为第一大类,其余8种植物油可归为第二大类。在第二大类中,红花油、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可归为一亚类,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可归为另一亚类。
- 师茜田丽萍薛琳王小红朱俊岭
- 关键词:油莎豆油脂肪酸油脂
- 矮壮素对油莎豆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6年
- 以油莎豆‘石研2号’(河南圆粒)为试材,在其结块茎前期,用不同浓度梯度依次为0(CK)、100、500、1 000、1 500、2 000mg·L^(-1)的矮壮素(CCC)进行喷施,测定油莎豆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块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内源激素含量,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CC)对油料作物油莎豆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CCC)施用浓度为500~2 000mg·L^(-1)时,均能显著降低株高(P<0.05),并且可以提高油莎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块茎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经2 000mg·L^(-1)的矮壮素处理后效果最佳,株高降低了34.39%,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矮壮素(CCC)处理下油莎豆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均低于对照,脱落酸(ABA)含量高于对照,矮壮素(CCC)浓度与赤霉素(GA3)、玉米素(ZR)含量呈负相关性,与脱落酸(ABA)含量呈正相关性;矮壮素(CCC)会抑制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的合成,对脱落酸(ABA)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表明,矮壮素(CCC)的浓度为2 000mg·L^(-1)时不仅可以使油莎豆抗倒伏,同时可以增强油莎豆的光合作用能力以及抗性。
- 王小红田丽萍薛琳师茜朱俊岭
- 关键词:油莎豆株高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内源激素
- 不同滴灌量对油莎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为对新疆地区油莎豆的滴灌栽培提供依据,进行不同滴灌量(150m3/667m2,200m3/667m2,250m3/667m2、300m3/667m2,350m3/667m2)的田间滴灌试验,研究其对油莎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滴灌处理油莎豆各个器官干物质总重随生育期的推进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在不同生育期内叶片的干重大于茎,叶片干重较大的滴灌处理其产量也相应较高;不同滴灌处理叶片干重在结豆初期均达峰值。滴灌量为250m3/667m2的处理油莎豆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在块茎初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的干物质质量达显著水平,该处理既提高了油莎豆的产量,又节约了水资源。
- 朱俊岭田丽萍薛琳师茜王小红
- 关键词:油莎豆干物质积累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 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糖与脂肪积累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以不同发育期的"石研2号"和"石研5号"品系油莎豆块茎为试材,对油莎豆块茎中的淀粉、果糖、蔗糖、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以研究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糖与脂肪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果糖含量与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蔗糖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淀粉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糖含量亦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 师茜田丽萍薛琳王小红朱俊岭
- 关键词:油莎豆发育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