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瑾

作品数:20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音乐
  • 4篇萨蒂
  • 3篇西方音乐
  • 2篇演奏
  • 2篇艺术
  • 2篇教育
  • 2篇浪漫
  • 2篇非理性
  • 2篇埃里克·萨蒂
  • 1篇淡雅
  • 1篇德彪西
  • 1篇调性音乐
  • 1篇对立
  • 1篇新古典
  • 1篇新古典主义
  • 1篇新浪漫主义
  • 1篇新民乐
  • 1篇心灵
  • 1篇演奏家
  • 1篇义务

机构

  • 12篇聊城大学
  • 6篇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

  • 17篇刘瑾
  • 2篇王敏

传媒

  • 3篇天津音乐学院...
  • 2篇音乐探索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戏剧丛刊
  • 1篇人民音乐(评...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电影评介
  • 1篇乐府新声(沈...
  • 1篇黄钟(武汉音...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人民音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改善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英语教学的起点,也是英语教学最终必须达到的目标。如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交流的频次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基于跨文化和英语教学中...
刘瑾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
谈音乐与社会的和谐——观“激情广场”有感被引量:3
2007年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文化的冲突和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扰动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常常感到忧愁、焦躁、不安和难以抗拒的恐惧感,人们处于一个紧张、忙碌而又单调、枯燥的生活之中……而现在最火的CCTV——综艺频道——“激情广场”节目恰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不仅给生活增添了乐趣,给人们增添了欢乐和信心还给社会带来了最有力的调节和最大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享受。
王敏刘瑾
关键词:心灵
埃里克·萨蒂的早期生活经历与音乐创作被引量:14
2002年
本文考察了萨蒂早期的生活经历和音乐创作 ,指出萨蒂早期的生活经历对其一生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早期的作品则已明确显示了萨蒂主要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方向 ,并在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瑾
关键词:萨蒂音乐创作
直觉和非理性的张扬——从柏格森的美学观看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的非理性倾向被引量:2
1999年
本文透过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美学之间的演化及分野,指出非理性主义的特征及其在美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对柏格森美学思想和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非理性倾向的考察,试图揭示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就应如何评价这种非理性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瑾
关键词:科学主义直觉非理性美学
“理性—非理性”概念考被引量:4
2003年
本文就“理性—非理性”的概念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二者概念的范畴,以及它们与“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区分了外理性和反理性的不同,并进一步指出音乐研究中因“非理性”概念文本的无差别性和指称的有差别性而造成的特殊问题。
刘瑾
关键词: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音乐艺术
音乐消费:新民乐的文化批判被引量:3
2006年
刘瑾
关键词:新民乐文化批判《天上人间》青年演奏家春节晚会
启蒙运动对18、19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被引量:3
2002年
本文认为启蒙运动具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世界主义等特征 ,并对对 18、19世纪西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刘瑾
关键词:启蒙运动西方音乐
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
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上,法国作曲家萨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围绕萨蒂而展开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风格、技术与价值。因此,本研究便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对其风格的定位。萨蒂曾涉足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音乐...
刘瑾
关键词:萨蒂新古典主义达达主义
文献传递
“清和淡雅”的古琴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读《溪山琴况》有感被引量:6
2000年
本文指出了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的精神之所在“清和淡雅” ,阐述了其他况味与“清和淡雅”之间的密切关系 ,阐明《溪山琴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刘瑾
关键词:古琴艺术书评
《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被引量:6
2004年
《声无哀乐论》的产生与魏晋士人阶层的习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音乐成为士人们曲折地与统治阶级斗争的武器。嵇康为了批判把音乐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 ,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论点。实际上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音乐美学范畴 ,而变成了一种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 ,仅仅凭借表面上的气势对当权者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 ,而在哲学层面上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认识到其积极的意义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无法突破的历史局限性。
刘瑾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气势浪漫对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