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 作品数:26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窝儿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7年
-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窝儿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窝儿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丽王菲许欢王薇宋小妹岳正刚
-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 双参强心方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研究双参强心方(SSQX)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5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梗后心衰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双参强心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双参强心方含生药量8.4g/kg、16.8g/kg和33.6g/kg。配制成10ml/kg的容积灌胃给药,一日2次,连续给药4周。在末次给药后2h,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LVSP、LVEDP、LV dp/dt min和LV dp/dt max;并检测心肌组织AMPK和FF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LVSP、LVEDP、LV dp/dt min升高和LV dp/dt max降低,心肌组织FFA含量增高,AMPK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SSQXL、SSQXM和SSQXH组大鼠HR、LVSP、LVEDP、LV dp/dt min降低,LV dp/dt max升高,FFA含量降低,AMPK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QXM组比较,SSQXL组大鼠HR、LVSP、LVEDP、LV dp/dt min升高和LV dp/dt max降低,FFA含量增高,AMPK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XH组大鼠HR、LVSP、LVEDP、LV dp/dt min降低,FFA含量降低,AMPK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参强心方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功能,提高心肌组织AMPK含量,降低FFA含量,有效调节心衰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 钟伟于远望王永刚韩曼齐婧尚俊平王菲李彩红蔡倩玮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心肌能量代谢
- 不同产地珠子参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测定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建立珠子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产地珠子参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方法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珠子参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陕西、四川、云南三组珠子参总蛋白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珠子参总蛋白质的含量顺序为:云南组>陕西组>四川组;氨基酸的含量顺序为:四川组>陕西组>云南组。氨基酸中甘氨酸项,陕西、四川与云南的珠子参有显著性差异,陕西与四川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氨基酸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将三大产区珠子参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比较后发现,云南与四川产珠子参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陕西、四川与云南产区珠子参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本实验建立的珠子参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可行。
- 许欢张丽王菲张欣杨新杰宋小妹岳正刚
- 关键词:珠子参蛋白质氨基酸
- 中医药调节肠道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帕金森病(PD)是中枢神经系统第二大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所导致的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传导到大脑,可能会导致PD的发病。现在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中医药调节肠道对治疗PD具有多种优势,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索肠道影响PD发病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中医药从肠道论治PD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P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 王菲王亚丽冯震震邓汉沣
-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药肠道菌群
- 太白七药用名规范探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太白七药用名规律,为规范太白七药用名、深入开展太白七药研究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本草考证等方法,进行太白七药命名规律研究。结果太白七药的命名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趣味性强,易于联想,有助记忆。结论在尊重民间药命名规律的基础上,对名称不统一的太白七药命名提出合理化建议。
- 魏鼎华王菲王薇崔九成宋小妹
- 关键词:本草考证
- 铁棒锤中二萜生物碱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研究铁棒锤中二萜生物碱的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通过MTT法评价化合物2~8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铁棒锤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二萜生物碱,分别为3-脱氧乌头碱(1),3-乙酰乌头碱(2),乌头碱(3),次乌头碱(4),8-O-methyl-14-benzoylaconine(5),spicatine A(6),aldohypaconite(7),hokbusine A(8)。化合物3对肺癌A549细胞、肺癌1299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4~8则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活性。结论:二萜生物碱是铁棒锤药材的主要及有效化学成分,其中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 魏鼎华王菲宋蓓崔九成宋小妹岳正刚
- 关键词:铁棒锤二萜生物碱细胞毒活性
- 基于“肾虚毒损”理论探讨帕金森神经炎症的致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 2025年
- 神经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主要目的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和促进组织修复,只有免疫细胞的急性短期激活被认为是神经保护性的,而严重损伤和持续的免疫反应却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化学过程失衡,使其转变为慢性且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进行性死亡,最终引起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发展,因此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调节神经炎症水平在PD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肾虚毒损”是指因肾气血阴阳亏虚,引发血液运行不畅、津液代谢异常,导致痰饮、瘀血在体内蓄积,最终胶结成毒,损毁脑络的病理过程,其中以“肾虚”为本,“痰饮瘀血胶结成毒”为标,这是PD的关键病机。PD的神经炎症机制与“肾虚毒损”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肾气血阴阳亏虚是PD免疫细胞转变为慢性炎症的关键因素,痰瘀胶结成毒是PD神经损伤的直接因素,二者相合,使免疫细胞的激活向着不利机体的炎症反应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PD的发生及持续进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治疗PD,且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将PD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防治PD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PD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
- 王菲王亚丽冯震震邓汉沣
-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医药
- 慢性病理性疼痛中西医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会兼见在其他多种疾病中。它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映。现从中西医治疗的角度,就近十年来对慢性疼痛的治疗进行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 王菲于远望
- 关键词:疼痛
- 灯台七总皂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索灯台七总皂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灯台七中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使用最佳的提取工艺提取、比较了陕西地区10批不同产地灯台七茎叶与根茎总皂苷含量差异;使用MTT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灯台七总皂苷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3次、乙醇浓度65%、液料比6∶1。总皂苷含量:茎叶>根茎;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不同来源灯台七总皂苷均有非常好的抑制SW620、HT-29生长的作用;同时MTT实验表明,70%醇部位的皂苷对SW620、HT-2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结论:该工艺条件可为灯台七总皂苷的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 张欣王菲许欢闫耀莉李玉泽宋小妹
- 关键词:抗肿瘤药
- 灯台七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灯台七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通过MTT法评价化合物4~8的抗癌活性。结果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蜕皮激素(1)、pinnatasterone(2)、豆甾醇(3)、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l→2)[α-L-阿拉伯呋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苷(5)、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l→4)α-L-鼠李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l→2)]-β-D葡萄吡喃糖苷(6)、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l→4)-[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糖苷(7)、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l→4)-[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糖苷(8)。化合物5~8对结肠癌SW620和HT-29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5~8均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 张欣许欢王菲闫耀莉吴杰宋小妹
- 关键词:化学成分抗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