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炜炜

作品数:6 被引量:1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疾病负担
  • 2篇毒性肝炎
  • 2篇发病
  • 2篇肝炎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肝炎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疾病
  • 1篇新生儿脑病
  • 1篇性传播
  • 1篇衣原体
  • 1篇早产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死亡率
  • 1篇球菌
  • 1篇卫生领域
  • 1篇淋球菌
  • 1篇漏报

机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通辽市疾病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篇刘炜炜
  • 5篇么鸿雁
  • 5篇于石成
  • 5篇胡跃华
  • 5篇邵华
  • 3篇李镒冲
  • 3篇刘世炜
  • 3篇周脉耕
  • 2篇冯国双
  • 1篇任周鹏
  • 1篇郭莹
  • 1篇徐成东
  • 1篇王琦琦
  • 1篇王劲峰

传媒

  • 3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20年间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螺旋体的发病情况及其疾病负担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报告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螺旋体(梅毒)的疾病负担和20年间的发病数及发病率。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主要指标包括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同时,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计算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的YLL率、YLD率和DALY率,并分性别和年龄计算1990-2010年的变化幅度,描述疾病负担指标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中国1990年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标化发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为10 291 090例、7042.486/10万、17 938例、1.281/10万、152.292万人年、98.725年/10万、126.015万人年、74.655年/10万、26.277万人年和24.071年/10万。与其相比,2010年除发病数以及YLD略有增加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分别为10 359 147例、6099.137/10万、2429例、0.182/10万、44.836万人年、33.823年/10万、16.856万人年、12.377年/10万、27.980万人年和21.447年/10万。2010年与1990年相比,4个年龄组中淋球菌感染发病数呈上升趋势。5~14岁少年儿童和15~49岁中青年组性传播衣原体发病数下降,而50~69岁中老年组和70岁及以上老年组发病数上升。从发病率来看,除5~14岁少年儿童性传播衣原体发病率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组均有下降。除5~14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中梅毒发病数在1990-20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在1990 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5岁幼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梅毒死亡数最大。结论 1990-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按性别、不同年龄
胡跃华李镒冲刘世炜么鸿雁于石成冯国双邵华刘炜炜周脉耕
关键词:疾病负担淋球菌梅毒螺旋体
1990-2010年中国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分性别、分年龄组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患病、死亡、疾病负担情况及20年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中国病毒性肝炎结果,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对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率指标进行标化;分性别、分年龄组对4种病毒性肝炎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结果中国1990年病毒性肝炎的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标化DALY率、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标化YLL率、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为5 912 987.44例、42 903.75/1000万、33 267.39例、348.06/1000万、1 480 678.28人年、13 841.84年/1000万、1 366 636.53人年、13 016.86年/1000万、114 041.75人年和825.15年/1000万,与之相比,2010年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YLD和标化YLD率增加,增幅分别为10.40%、10.09%、24.01%、8.12%和7.70%;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和标化YLL下降,减幅分别为2.37%、2.63%、25.34%、3.64%和28.26%。对于甲肝,除≥15岁组患病数和YLD在20年间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年龄组的所有指标呈下降趋势;〈5岁组的儿童是甲肝高患病率和高DALY率人群,其值1990年分别为73 523.00/1000万和5023.00年/1000万,2010年分别为73 333.00/1000万和1935.00年/1000万。乙肝随年龄组增大患病率大致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大致呈上升趋势;15~49岁组乙肝患病人数最多,患病率最低,50~69岁组DALY在20年间迅速上升,2010年为507 041.40人年,其值在各年龄组中最高。15~49岁和50~69岁组是丙肝高患病和高负担人群,≥70岁组是其高死亡率人群,其值从1990年的33.40/1000万上升到2010年的52.80/1000万,增幅为36.74%。关于戊肝,〈5岁和5~14岁组患病率和YLD率在过去20年呈
刘炜炜胡跃华冯国双邵华刘世炜李镒冲么鸿雁周脉耕于石成
关键词:患病率死亡率疾病负担病毒性肝炎
1990-2010年我国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和1990-2010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的结果,分性别和年龄组报告我国1990年和2010年新生儿疾病的患病数、死亡数、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及它们的率,并计算各项指标20年间的增量和增幅。结果我国新生儿疾病〈1岁组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与1990年相比,2010年的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下降了42.18%、15.55%、75.76%、64.60%、75.70%、64.50%、75.76%、64.60%、48.21%和24.37%。2010年男性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0年早产并发症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0~6天组仍是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较重的年龄组。新生儿脑病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新生儿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0~6天组引起的患病率、YLD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14.04%和14.33%。结论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的疾病负担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新生儿疾病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邵华刘炜炜么鸿雁周脉耕刘世炜李镒冲胡跃华于石成
关键词:疾病负担新生儿疾病新生儿脑病败血症
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73
2015年
中断时间序列(interruptedtime—series,ITS)设计是收集干预前后多个时间点的结果数据,在控制了结果变量干预前的下降或上升趋势后,用统计学模型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包括干预点前后的水平变化和趋势变化。从研究设计的角度,ITS属准实验设计,在缺少有效对照的情况下,ITS设计能够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Box和TiaoE1]最早提出了ITS分析方法,由于ITS多应用常规收集的数据,使用干预前后对比,并不需要一个平行的对照,ITS在国外社会政策、药物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卫生政策、卫生项目和措施评价中应用并不多,在国内ITS还鲜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熟知。
邵华王琦琦胡跃华刘炜炜于石成么鸿雁
关键词:公共卫生
中国2007-2014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情况估算
目的通过尝试多个分层方案,在确定的不同最优分层方案的基础上,分性别和年龄组估算中国2007-2014年丙肝新发感染情况,了解我国HCV感染现状,为丙肝的疾病负担预测,制定丙肝防控策略的重点方面提供参考;同时,探讨HCV新...
刘炜炜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3年丙肝发病时空聚集性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3年丙肝发病时空聚集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识别其早期暴发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制定丙肝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丙肝发病监测数据,在市级水平以月为单位,采用Sa TScanTM9.1软件中Possion模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3年丙肝发病率为12.834/10万,2008—2013年丙肝发病率依次为8.975/10万、10.611/10万、12.256/10万、13.628/10万、15.581/10万、15.723/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丙肝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2008—2013年依次有4、7、4、4、5、6个聚集区,主要集中区域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辽宁、河北、广东等省所辖市,聚集时间各有不同;2008和2009年主要聚集区域类似,2010—2013年主要聚集区域发生变化,1类聚集区域成为2类聚集区域,2类聚集区域成为1类聚集区域,3类聚集区域逐年缩小,4类聚集区域逐年扩大;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丙肝发病解释能力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变化。结论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3年丙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2个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的对丙肝发病的影响不同。
刘炜炜胡跃华于石成么鸿雁邵华李日建郭莹冯国双徐成东轩俊伟任周鹏王劲峰
关键词:丙肝发病率地理加权回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