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瘘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瘘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特点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脉造影术
  • 1篇断层
  • 1篇心脏外科
  • 1篇心脏外科术后

机构

  • 6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吴晓云
  • 3篇臧旺福
  • 1篇王铁功
  • 1篇许兵
  • 1篇陆建平
  • 1篇刘银梅
  • 1篇段霞
  • 1篇李沅敏
  • 1篇张伟
  • 1篇许虹
  • 1篇尹伟
  • 1篇王毅

传媒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心脏外科术后可调节背带式胸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心脏外科术后可调节背带式胸带,包括绕胸固定带、尼龙搭扣、肩带,绕胸固定带围绕人体胸部固定,尼龙粘扣包括相互粘合的母扣和子扣,母扣和子扣分别设置在绕胸固定带两端,母扣和子扣粘合处对应于人体胸部纵隔的正中位...
段霞臧旺福吴晓云许虹张伟王毅倪叶彬
文献传递
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冠状动脉CT成像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CT成像检出的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解剖特点,包括起源,瘘血管走行,瘘口位置和大小,以及有无瘤样扩张。结果 20例患者瘘血管均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和左前降支的近端,走行于肺动脉主干前方,瘘口位于肺动脉主干左前缘。13例(65%)出现瘤样扩张。瘘口直径范围(0.9-7.5)mm,中位直径3.5mm。伴随瘤样扩张组和无瘤样扩张组在瘘口直径、瘘血管起源于左前降支近端的直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8和0.046,而在瘘血管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圆锥支的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291。结论 CCTA可以清晰地显示Bi-CAPF的瘘血管的解剖特点,包括起源、数量、走行、有无瘤样扩张、瘘口位置、瘘口大小等,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结论 CCTA可以清晰地显示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形态特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的信息。
金相兰袁渊尹伟许兵吴晓云王铁功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T3)、术后2h(T4)、4h(T5)、8h(T6)、24h(T7)的COP,以及术后3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关键词:围术期体外循环胶体渗透压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及小肠CT三维成像特点(附18例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小肠CT三维成像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长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PJS患者18例,男女各9例,所有病例均行小肠CT三维检查,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有皮肤色素沉着,18例均以反复腹痛为首发症状,8例有黑便,6例有肠梗阻病史,5例有肠套叠病史,2例肠镜后出现肠穿孔。1例伴发左乳纤维腺瘤。错构瘤性息肉12例(66.7%),炎性息肉3例(16.7%),绒毛-管状腺瘤2例(11.1%),增生性息肉1例(5.5%)。息肉累及胃9例,小肠18例,结肠16例。息肉大小(1.0-4.5)cm,有或无蒂,类圆形或分叶状,增强后见条状小血管由肠壁进入息肉内。肠套叠可见典型的"靶征"、"双肠管征"。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特异,小肠CT三维成像诊断胃肠道息肉及有无肠套叠准确性高,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利于定期复查。
王铁功吴晓云张娴袁渊尹伟许兵金相兰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
320排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320排CT血管成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11例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26 590例患者中共34例诊断为冠状动脉瘘,发病率为0.13%。34例冠状动脉瘘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6例(76.5%),冠状动脉-左心室瘘3例(8.8%),冠状动脉-右心房瘘3例(8.8%),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2.9%),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2.9%)。起源于左冠状动脉8例(23.5%),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0例(29.4%),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者16例(47.1%)。16例(47.1%)伴随瘤样扩张。瘘口直径范围2.0~13.0 mm,中位直径2.5 mm。瘘口两端见浓染征15例(44.1%),射血征10例(29.4%),等密度征9例(26.5%)。11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瘘。结论冠状动脉瘘发病率低,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最常见的类型(占76.5%),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占47.1%。320排CT血管成像能无创、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瘘血管走行、瘘口直径及引流部位,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方法。
金相兰王铁功许兵尹伟吴晓云陆建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瘘的诊治及CT血管成像随访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瘘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随访以评估有无瘘管残留。结果:13例患者中,瘘管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4例,单独起源于左冠状动脉5例,单独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例。瘘管终点位于肺动脉8例,右心房3例,左心室1例,右心室1例。7例患者术前伴随瘤样扩张。4例患者行外科结扎治疗。9例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示6例存在少许瘘管残留,3例无瘘管残留。术后随访时间为1~37个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有瘘管残留7例,其中1例为外科结扎术治疗后,6例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随访期间未见心肌梗死、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其治疗主要有外科结扎术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术后有无瘘管残留,可作为冠状动脉瘘患者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金相兰吴晓云王铁功袁渊许兵臧旺福陆建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体层摄影术随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