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树军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突出症
  • 2篇轴向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椎体
  • 2篇后路
  • 2篇脊柱
  • 1篇腰椎骨折
  • 1篇治疗腰椎间盘...
  • 1篇治疗腰椎间盘...
  • 1篇融合术
  • 1篇摄影测量
  • 1篇摄影测量法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测试

机构

  • 4篇南华大学

作者

  • 4篇张树军
  • 1篇易新
  • 1篇王文军
  • 1篇宋西正
  • 1篇王善坤
  • 1篇王程
  • 1篇马向阳
  • 1篇曾德辉
  • 1篇易明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L5S1椎体结构的CT测量及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L5S1椎体结构及直肠后间隙人路行L5S1椎间轴向固定并经皮椎弓根单向锁定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的正常L,S。椎体螺旋CT资料,男、女各100例;年龄18~60岁,平均45.7岁;腰骶椎发生退行性变98例,L5S1椎间盘膨出36例,L5S1椎间盘突出34例,L5S1椎间隙塌陷并椎间孔变窄32例。通过CT三维重建软件设定指标:矢状面L5S1椎体宽度(AB、DE),轴向固定基线(Q)穿行椎体上、下终板及椎弓根锁定线在中心矢状面的投影线(O、P)交点,L,椎体高度(GH),L5椎弓根锁定线与下终板距离(CH),S1椎弓根锁定线与上终板距离(IF),S1椎体高度(IJ),椎间盘高度(HI),L5椎弓根高(UN),S,椎弓根高度(WZ),Q线与O、P线相交为α、β角(头倾角),水平面L5S1椎弓根锁定线(R、S)与椎体中心矢状面(O、P)相交为γ、δ角(外展角),L5椎弓根宽度(MN),S,椎弓根宽度(XY)。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平台直接对设定指标进行测量。结果矢状面男、女两组AB(t=8.232,P=0.000)、DE(t=11.832,P=0.000)、GH(t=6.614,P=0.000)、CH(t=6.417,P=0.000)、IF(t=4.898,P=0.000)、U(t=6.859,P=0.000)、UN(t=4.590,P=0.000)、WZ(t=6.675,P=0.000)、MN(t=6.2.403,P=0.000)、XY(t=3.999,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α角(t=1.293,P=0.197)、β角(t=-0.167,P=0.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平面1角(t=0.066,P=0.947)、δ角(t=一0.093,P=0.92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椎弓根中心与椎体中心为一直线,L5S1椎间轴向固定的同时可经皮行椎弓根单向锁定。
宋西正王文军易明张树军曾德辉马向阳易新王程王善坤
关键词:骶骨脊柱融合术摄影测量法
后路Trans1轴向融合联合M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后路经直肠间隙行Trans 1轴向融合并联合M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疗效,积累临床经验。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经保守治疗无效,选取13例患者,先行后路经...
张树军
关键词:MED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树军
关键词:腰椎骨折相邻椎体脊柱外固定器生物力学
后路Trans1轴向融合联合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联合椎间孔镜下THESSYS技术行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
张树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