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珍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麻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用血
  • 2篇临床用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细菌感...
  • 1篇新生儿细菌感...
  • 1篇血浆
  • 1篇血浆D-二聚...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预后
  • 1篇预后预测
  • 1篇同型半胱氨酸
  • 1篇无偿
  • 1篇无偿献血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感染
  • 1篇细菌感染性
  • 1篇细菌感染性疾...

机构

  • 5篇麻城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熊珍
  • 3篇谷世娟
  • 3篇吴玲
  • 3篇李樱
  • 1篇薛春萍
  • 1篇刘传江

传媒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转化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层血库临床用血满意度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并分析临床用血单位对基层血库采供血服务相关环节和血液质量的满意情况,以便制订相应措施改进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保障用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血库2012年至2013年间收集到的临床用血满意度问...
蔡孺芹谷世娟吴玲熊珍
关键词:临床用血满意度
文献传递
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取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血检测血浆D-D、Hcy、FIB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D、Hcy和FIB水平,分析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和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D-D、Hcy、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浆D-D、Hcy、FIB水平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中度脑梗死患者高于轻度脑梗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浆D-D、Hcy、FIB水平比较显示,梗死面积越大,患者血浆D-D、Hcy、FIB水平越高(P<0.05);血浆D-D、Hcy、FIB的AUC值分别为0.917、0.900、0.754,三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Hcy、FIB水平越高,患者梗死面积越大,且三者水平的监测对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汪闯薛春萍郑良鹏熊珍陶淼
关键词: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
献血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的价值探讨
2015年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统计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中心血库采集献血者资料12422份,比较ALT初筛前后血液报废率情况。结果:开展ALT初筛后,ALT报废率从开展前的3.57%下降至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前进行ALT初筛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
蔡孺芹谷世娟吴玲李樱熊珍
关键词:无偿献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报废率
医院用血合理性分析及应对措施的临床研究
2016年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合理用血情况,分析不合理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间输血病历3855份、输血次数4913次进行合理性评估。结果:血浆合理输血比率最低(占63%);红细胞用量最大,合理输血比率为71.7%;冷沉淀合理输血比率为92%,血小板合理输血比率为100%。结论:临床用血不合理现象存在,建议加强输血软件的规范化管理,加大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用血科室确定专职质控员督导检查科室内部临床用血合理性,健全医院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将合理用血与科室绩效考核和医生个人业绩考核挂钩,促进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
蔡孺芹刘传江谷世娟吴玲熊珍李樱
关键词:临床用血
CRP、PCT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对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新生儿中选取200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度感染组(n=60)和局部感染组(n=140),将同期未发生感染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n=60),比较出生后第2 d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清CRP、PCT水平、阳性率以及感染组治疗前后CRP、PCT水平、CRP阳性率、PCT阳性率。结果重度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血清CRP、PCT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及阳性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清CRP、PCT水平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熊珍张琼李樱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