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
- 作品数:47 被引量:279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7年
- 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文章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在脑梗死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 张向群王新平张文治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
-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三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共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随机接受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FES组)或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组),2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验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量角器测量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FMA、ARAT评分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均改善(P=0.000),联合治疗组患者FMA评分(t=-2.528,P=0.016)、ARAT评分(t=-2.562,P=0.014)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t=-2.469,P=0.018)改善程度均优于FES组;且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第3代功能性电刺激术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和腕关节背伸活动范围有较好疗效。
- 刘首峰高春林汪皖君于长申王新平巫嘉陵
- 关键词:卒中上肢电刺激疗法
- 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建立人胎大脑神经干细胞 (NSCs)分离培养的体外培养系统 ,鉴定其干细胞原始特征 ,观察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FGF2 )和脑源神经生长因子 (BDNF)对NSCs分裂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含EGF和 (或 )FGF2的培养体系中分离培养NSCs。用定量RT PCR法检测干细胞巢蛋白表达丰度 ,用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PC NA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干细胞增殖特征以及不同代数分裂的干细胞的比率。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NSCs分化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趋势 (NF 2 0 0、MAP 2、synaptophysin、NeuN和GFAP染色 )。 结果 NSCs大量增殖呈球体状 ,PCNA阳性率高达 (71 6± 4 9) %、干细胞巢蛋白阳性、端粒酶活性为 6 3%。不同诱导因子对NSCs球体内细胞增殖数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证实EGF和 (或 )FGF2在培养基质存在下均能诱导NSCs分化 ,脑源神经生长因子 (BDNF)能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分化后的神经元比例可达 (18 6± 2 5 ) %。结论 EGF和 (或 )FGF2可诱导NSCs分裂增殖并保持原始特性 ,在培养基质存在条件下 ,这些细胞因子可诱导NSCs分化。
- 张文治苏心秦进喜孔繁明孔建国王新平只达石
- 关键词:细胞因子神经干细胞增殖神经干细胞分化NSCSBDNF
- 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通过尾静脉途径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到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的大鼠体内,观察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的MSCs,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尾静脉移植组2组,移植组在造模7d后尾静脉途径将MSCs植入MCAO大鼠体内,对照组仅造模。比较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分泌的情况。结果移植后1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2w、1m、2m、3m时移植组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尾静脉组见到双侧半球均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m即可见到MSCs分化为Brdu+NSE、Brdu+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细胞。不同时间点移植组的BDNF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M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和传代,尾静脉移植的MSCs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和分化并改善神经功能。MSCs移植后可促进脑内BDNF的分泌。
- 张向群王新平景文莉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尾静脉
- 神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路蔚王新平张文治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
- 发作性睡病二例报告
- 2012年
- 1病例报告
例1男,33岁。主因间断“瞌睡”发作11年,加重1年,于2010年4月28日来诊。患者于11年前间断出现不明原因“瞌睡”,每2周-1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2—60s,于交谈及驾车或乘车过程中发作数次,因发作不频繁未予重视,
- 杨志娟王新平王毅于德林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多导睡眠描记术病例报告哌甲酯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08年
- 汪皖君王新平
-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脑白质疏松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6年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许多学者已开始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BMSC是否具有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能性。虽然对化学物质诱导BMSC的某些结果存在争议,但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成果为未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 任宁王新平张文治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基因治疗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 2011年
-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 于长申管雅琳王世民徐小林王新平阎晓玲张雪青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细胞移植神经功能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分析被引量:46
- 200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CT、病理和临床检查,对47例病人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MCH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3%。主要病因为高血压(77%),淀粉样脑血管病(4%),脑血管畸形(4%),瘤卒中(2%),白血病(2%),原因不明5例(11%)。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51%),脑叶(39%),脑干和小脑(各5%)。按出血部位将其分为小脑幕上型、小脑幕下型和混合型3型,并阐述了AMCH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结论AMCH病因多为高血压。本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借助临床上出现的多灶性体征,部分病人临床可以诊断。
- 王新平孙博谦饶明俐李巍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