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水动力成因分析解析心滩建筑结构——以南堡凹陷馆陶组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在运用Miall的建筑结构分析法定义了辨状河砂体6级界面的基础上,通过水动力成因分析等方法在砂砾质、砂质辨状河心滩中识别出心滩充填(CB)、顺流加积底形(DA)、心滩尾缘(CBL)、落於层(FS)和泛滥平原泥(FF)等5种结构要素(其中心滩尾缘是尝试性初次提出),并建立了心滩沉积模式和4种单井心滩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 居亚娟崔建李海东吴海涛王红吴博然
- 关键词:心滩建筑结构馆陶组凹陷
- 渗透率级差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被引量:17
- 2013年
- 渗透率级差是影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水运移规律的主要因素。油田投入开发后,纵向非均质底水油藏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使得油藏后期调整开发潜力及编制剩余油挖潜方案更加困难。基于不同渗透率级差,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韵律下4个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机理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差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油水运移规律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越大,正韵律储层下部剩余油分布越多;渗透率级差越小,反韵律、复合反韵律及复合反正韵律储层下部剩余油分布越多。实例证明,考虑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能够准确有效地描述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 刘道杰田中敬孙彦春王红张雪辉
- 关键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渗透率级差韵律
-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小层划分与对比——以南堡凹陷高123X2井区Es_3^(2+3)亚段为例被引量:5
- 2016年
- 南堡凹陷高123X2井区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该类型地层具有物源多、相带窄、相变快等特点,新钻井受地面平台位置限制出现斜度大、钻遇油层变化快差异大等问题,给地层划分与对比带来困难,进而影响井区后续注采调控效果。文中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通过精细对比新钻井沉积旋回、物性及流体等特征,利用地层真厚度校正法,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反演资料,完成了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三段2+3亚段(Es32+3)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工作,确保了各井分层统一,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 李海东王红陈少勇李志华王海考夏秋君
- 关键词: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划分地层对比南堡凹陷
- 边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技术研究——以高浅北区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经过20多年的开发,高浅北区油藏高含水、高递减、低采出程度、低采收率,现有的开发井网和开发方式不能满足开发形势好转的需要。为此,在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和剩余油潜力分类评价基础上,针对各种潜力类型分别开展了油层厚度、水平井位置、水平段长度等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论证和开发调整部署,方案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完善了边底水驱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技术,对相似类型油藏二次开发调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 龚晶晶唐小云刘道杰王红
- 关键词:水平井边底水油藏二次开发
-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 2013年
- 针对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的特殊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中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注水开发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补充能量、油水井交错布置、水井沿裂缝方向部署的开发效果优于其它开发方案;在开发过程中可适当加大井距、减小排距。该研究结果对裂缝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温玉焕周敏黄玉池唐怀轶李本维齐海青王萨王红
- 关键词:裂缝油藏注采井网数值模拟
- 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东营组下切谷特征及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通过地震反射特征、沉积、层序地层和构造背景等综合分析,在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东营组地层中识别出一套下切谷沉积。研究发现:高尚堡下切谷形成于盆地陡坡带一侧断裂坡折带上,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宽缓的U型反射特征,谷内外同相轴明显不协调,岩性以粗碎屑为主;湖平面的快速下降和断层是控制该下切谷形成的关键因素。高尚堡下切谷紧靠油源断层,上倾方向被反向断层切割,为油气富集创造了良好条件,与该下切谷有关的油藏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该下切谷的发现,对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的层序边界划分、地层对比和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曹华龚晶晶温玉焕王红李亮汤大可
- 关键词:下切谷南堡凹陷油藏类型
- 碳酸盐岩含量判别方法在复杂砂岩储层物性参数建模中的应用
- 南堡油田下第三系东营组东二段地层埋藏深,成岩后生作用强烈,岩石成分复杂,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导致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受碳酸盐岩含量影响较大。本文在岩心实验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一套碳酸盐岩含量定量判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复...
- 陈晶莹王红张星彭洪立贺忠文张建林
- 关键词:油田开发砂岩储层碳酸盐岩
- 文献传递
- 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冀东油田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为提高开发效果,通过综合研究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法分析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主力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夹角含油区域、物性变化带、边水油藏水淹路径之间的滞留区、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井网控制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水淹路径、大孔道及物性变化带、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 李海东刘道杰崔建龚晶晶王红
-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冀东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