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平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道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流式细胞
  • 4篇流式细胞术
  • 3篇淋巴
  • 3篇基因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类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发热
  • 2篇白质
  • 2篇病例
  • 2篇病例摘要
  • 1篇单管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白血...

机构

  • 9篇北京市道培医...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9篇伍平
  • 7篇王卉
  • 7篇童春容
  • 4篇刘红星
  • 4篇王彤
  • 3篇康蕊
  • 3篇李燕燕
  • 2篇邢莹
  • 2篇屈晨雪
  • 2篇林跃辉
  • 2篇刘抗援
  • 2篇王建中
  • 2篇蔡鹏
  • 2篇陆道培
  • 2篇张弦
  • 2篇熊敏
  • 2篇赵杰
  • 2篇张帅
  • 1篇王芳
  • 1篇杨君芳

传媒

  • 5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间断发热伴幼稚细胞增多
2010年
病例摘要 患者男,26岁,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外院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个月,于2009年1月收入北京市道培医院住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体温升高,最高38.7℃,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PLT正常,Hb100g/L,抗炎治疗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5d后体温又升高,具体不详。
王卉伍平凌文君张帅李燕燕康蕊刘红星王彤童春容
关键词:间断发热细胞增多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体温升高医院住院病例摘要
伊玛替尼治疗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鉴定1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患者携带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观察伊玛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联合使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分析确定患者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使用伊玛替尼治疗并定量检测该融合基因。结果患者人院时检查Ph染色体阳性,荧光定量PCR未见BCR/ABL融合基因。形态学检查原始粒细胞比例0.66,免疫分型发现髓系和B系两群幼稚细胞。患者经化疗和骨髓移植疗效不佳,进一步检测发现新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GenBank:EF423615),该融合蛋白较常见的BCR—ABL b2a2型缺失10个氨基酸并伴H893Q变异。遂用伊玛替尼治疗并迅速获得缓解,变异型融合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5个月后转阴性。治疗中患者曾停药,变异型融合基因转为阳性,再次用药后又转为阴性。现患者已持续缓解12个月,生存状况良好。结论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可能和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关,使用伊玛替尼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刘红星曹星玉童春容吴彤王彤范桥珍伍平张弦蔡鹏朱平
关键词:融合蛋白质类
持续发热 肝脾大 骨髓幼稚细胞被引量:1
2010年
病例摘要 患者男,23岁。主因“持续发热、肝脾大、骨髓发现幼稚细胞4个月”于2008年5月收入院。患者2008年1月无明显诱因发热38~39℃,伴头痛、头昏,偶有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关节痛、尿频尿急等,予以抗感染治疗效果差。当地医院查血象:WBC7.8×10^9/L,Hb89g/L,
王卉伍平熊敏林跃辉张帅李燕燕康蕊赵杰王彤杨平地童春容
关键词:持续发热肝脾大病例摘要腹痛腹泻关节痛抗感染
八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建立八色流式细胞术(8c—FCM)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采用CD19/侧向角散色光(SSC)、CD45/10和CD34(或cTdT)联合设门,两管八色抗体组合检测B—ALL的MRD。将B—ALL细胞株Nalm-6细胞掺入正常人骨髓细胞中,使Nalm--6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10.00%、1.00%、0.10%、0.01%和0.005%,采用已建立的8c—FCM,进行回收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评价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测抗体标记Nalm-6后保存不同时间的荧光强度变化,评价各荧光抗体的稳定性。检测并分析39份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包括对照者9例,初发或复发B-ALL患者9例,B—ALL化疗或骨髓移植(BMT)后缓解期病例21例,评价8c—FCM方法检测正常骨髓B淋巴系细胞群和B—ALL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以及对B—ALL的MRD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现用四色流式细胞术(4c.FCM)的可比性。结果建立了以CD19、CIM5、CD10为主的两管八色抗体组合检测MRD的方法;当掺人的细胞株占有核细胞比例≥0.10%时,变异系数(CV)〈2.5%,平均回收率为95.81%;当获取10。个细胞,Nalm-6细胞比例10.00%-0.01%时,检测到的Nalm-6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比例与实测值呈线性相关(r=0.99,P〈0.05),该法检测骨髓中Nalm-6细胞的灵敏度达到0.01%。Nalm-6细胞株标记抗体后随时间延长略有降低,但24h内平均荧光强度减低〈10%。应用该方法检测骨髓中CD19阳性的B淋巴系细胞,对照组呈现4个连续发育阶段,可分为4期:I期CD45low/CD10stro/CD20-/CD38stro/CD34+或eTdT+,Ⅱ期CD45-/CD10+/CD20-/CD38stro/CD34+或cTdT+,Ⅲ期CD45+/CD10+/CD20-/CD38stro/CD34-或cTdT-,Ⅳ期CD45stro/CD10-/CD20+/CD38low/CD34-或cTdT-。初发和复发B-ALL患者骨髓中自血病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
王璐璐王建中屈晨雪王卉刘抗援龚岩邢莹伍平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国人群疱疹类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NK细胞缺陷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正>目的:研究中国人群疱疹类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NK细胞功能缺陷相关基因突变谱型及疾病谱型。方法:采集中国人群疱疹类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患者标本,包括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症(XLP)、慢性活...
刘红星王芳朱娟滕文王卉伍平张建峰童春容
文献传递
伴t(5;12)(q31;p13),FIP1L1/PDGFRα阴性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008年
目的提高对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的认识水平。方法报告1例伴t(5;12)(q31;p13),FIP1样基因1(FIP1L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Rα)(-)CEL的诊治过程。外周血及胸腔积液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染色体采用G显带分析,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骨髓、肺及脾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16岁女性患者严重贫血、发热、脾大、血小板减少、嗜酸细胞显著增高,持续22个月。骨髓嗜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改变;肺和脾组织均呈嗜酸细胞浸润,伴脾栓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为t(5;12)(q31;p13),不表达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外周血及胸腔积液细胞中除大量嗜酸细胞外,CD3^-、CD4^-、CD8^+异常T淋巴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43%和1.66%。患者对羟基脲、泼尼松、干扰素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共40d)治疗无效,小剂量阿糖胞苷、米托蒽醌、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泼尼松等联合化疗仅有短期效果。患者最终死于心、肺、肝、肾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本例FIP1L1/PDGFRα(-)CEL符合WHO诊断标准,对多种药物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效,应在疾病早期尽早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CD3^-、CD4^-、CD8^+克隆性T细胞异常与CEL发病的关系值得关注。
罗荣牡武淑兰童春容邱镜莹伍平陆道培
关键词:白血病嗜酸细胞T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术在非造血系统肿瘤骨髓侵犯检测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在识别CK阳性和阴性非造血系统肿瘤骨髓侵犯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代表10种常见人类上皮来源肿瘤的26个细胞系和1种人淋巴瘤细胞系、1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均购自美国标准生物品收藏中心。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北京市道培医院5份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15份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5份移植后骨髓恢复正常的对照组患者骨髓标本。复苏冻存的各细胞系,传代培养至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破膜后使用胞浆CK—FITC抗体做荧光标记,进行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肿瘤细胞CK表达率。骨髓标本按照我室常规四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做胞膜和胞浆染色,通过系别标志和幼稚细胞标志,以及CK表达情况,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做出相应诊断或者排除造血系统肿瘤。结果 所有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系均不同程度表达CK,平均CK表达率为81.1%,而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均不表达CK。2例上皮来源肿瘤均表达CK,其中1例甲状腺癌病例CK表达率为100.0%,1例肺癌病例CK表达率为98.2%。血液系统肿瘤和对照组骨髓标本均不表达CK,分别表达相应的血液学标志:如CD45,和系别标志,或者CD138和胞浆轻链。3份非上皮来源的非造血系统肿瘤骨髓标本均不表达CK。CK阳性或阴性的非造血系统肿瘤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如CD45、HLA—ABC、HLA—DRDPDQ,不表达特异性系别标志。而CK阳性可能有助于提示上皮来源肿瘤的诊断。结论 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细胞标志和CK可以有效排除CD45,阴性的造血系统肿瘤,检测CK阳性和阴性非造血系统肿瘤骨髓侵犯。
王卉于鑫彭吉润童春容伍平李燕燕康蕊孙慧鹏
关键词:骨髓肿瘤肿瘤侵润流式细胞术
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分类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应用“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分类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多种单克隆抗体的选择和多重逻辑设门的研究,确定了10色流式细胞术与12种单克隆抗体组合的单管免洗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方法(简称“单管10色”方法)。选取142份外周血标本,以血涂片显微镜法分类技术为参考方法,同时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单管10色”方法分类计数白细胞,计算“单管10色”方法的临床诊断效率,并统计分析两种方法与显微镜法分类计数白细胞的相关性。以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结果为标准,计算“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检出原始细胞的诊断效率。结果“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与显微镜法分类计数外周血白细胞除嗜碱粒细胞外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均〉0.700,P均〈0.01),其中对检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和原始细胞的相关性较高(r=0.972、0.951、0.801、0.912,P均〈0.01)。以显微镜法分类计数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1%为临界值,“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检出未成熟粒细胞敏感度为92%(57/62),特异度为79%(63/80)。以显微镜法检出外周血原始细胞0.5%为临界值,“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检出原始细胞敏感度为99%(67/68),特异度为92%(68/74)。以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结果为标准,“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对原始细胞检出的敏感度为100%(40/40),特异度为91%(10/11),阳性预测值为98%(40/41),阴性预测值为100%(10/10),准确性为98%(50/51)。结论“单管10色”流式细胞术分类计数外周血白细胞与显微镜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望用于全血细胞计数异常时的后续检验。
刘雪凯王建中邢莹屈晨雪普程伟伍平王卉刘抗援马兰潘娜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流式细胞术血细胞计数
9例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报告9例γ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2007至2010年住院诊治的患者,常规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及实验室检测。对有异常细胞的骨髓或脾组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行免疫分型,同时用PCR法检测TCRγ/、TCRδ基因克隆性重排,用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用多重筑巢式PCR技术筛查急性白血病基因及1~8型人类疱疹病毒基因,并行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根据表达TCR78链来确定γδBT细胞,根据T细胞抗原表达异常确定恶性γδT细胞,根据γδBT细胞表达CD34、CD99、TDT、CD1a及急性白血病基因等确定为前体γδT细胞。结果共9例患者经FCM分析诊断为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初诊时8例患者骨髓中检测出大量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同原始细胞。5例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或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γδT型),4例患者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SγδTCL)。行TCR基因克隆重排检测的6例患者均检测出有克隆性TCRγ/和(或)TCRB基因重排。全部患者化疗难以完全缓解(CR)或CR后很快复发,5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4例持续CR,CR时间分别为2、2、3、12个月;1例T—ALL(γδST型)患者在allo—HSCT后1个月内复发。结论yS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发病率可能比既往报道的高,部分T—ALL/LBL也为γδT细胞型;FCM是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克隆性TCRγ和(或)TCRδ基因重排阳性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allo—HSCT可能是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童春容王卉林跃辉杨君芳赵杰张弦殷宇明费新红伍平王彤刘红星蔡鹏魏志杰肖娟刘德琰熊敏钟静陆道培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基因重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