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鞍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建新
作品数:
9
被引量:1
H指数:1
供职机构:
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更多>>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7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7篇
文化科学
主题
6篇
教学
5篇
数学
3篇
小学数学
2篇
数学课
2篇
情境
2篇
教育
2篇
课程
2篇
课堂
2篇
教学片
1篇
德育
1篇
学生自主学习
1篇
学校德育
1篇
学校教育
1篇
学语
1篇
寻根
1篇
语言
1篇
正方形
1篇
知识
1篇
生活数学
1篇
师生
机构
7篇
张家港市妙桥...
作者
7篇
杨建新
传媒
3篇
小学教学参考...
1篇
小学教育科研...
1篇
小学教学参考...
1篇
数学学习与研...
1篇
生活教育
年份
1篇
2010
2篇
2009
1篇
2008
2篇
2007
1篇
2004
共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唤醒 满足 提升
2007年
在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惟有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支持,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而有效的支持就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指点并满足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感悟能力。下面我以小学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谈一些体会和感受。
杨建新
关键词:
唤醒
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
小学六年级
创设情境
感悟能力
“深入”与“浅出”——关于如何钻研小学数学教材的体会与思考
2008年
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同样学历和能力的人,能否胜任教学工作,最基本表现是对教材的态度。在一般人看来最简单的知识,在老师看来却是最难的,难就难在不仅自己要理解,而且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让学生理解、把握、应用成为教师钻研教材的关键点。
杨建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工作
老师
体验——让学习展示生命的活力
2004年
要使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有效地达成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体验有进一步的认识。
杨建新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
寻“根”才能究“谛”——长方形面积教学谈
2009年
长方形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课本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探寻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细细想来,对学生学习而言.关键在于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从而有目的地探寻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的关系,学生的操作其实是对其想法的一种尝试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比操作探求的过程更为重要.
杨建新
关键词:
长方形面积
教学
小学数学
正方形
德育,也要关注即时效果
2007年
情景一:班级晨会课上,老师就节约的话题讲了好多,要求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但在第三节课学生去专用教室上课后,教室里电灯长明,电风扇依然哗哗地转着,没有人提醒要把电灯和电风扇关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感觉到什么。思考:注重德育,现在已形成大家的共识。但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课堂上的说教,老师大讲特讲节约的好处和意义,而缺少的是如何节约的指导和对发生在学生身边具体行为的督促。这样的德育会有效果吗?我想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往往忽视这样的现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实呢?
杨建新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学校教育
教育效果
情景
朴素中追求深刻——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
被引量:1
2010年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修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但是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把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语言合理协调运用,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杨建新
关键词:
教学语言
数学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
求深
朴素
现代教学技术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时代脉搏——24时计时法教学片段和思考
2009年
关于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区分所说的生活数学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实现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如24时记时法的教学。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1只.如果仅仅停留在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以及和普通钟表记时法的互相变换上,那么对学生来说感觉毫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如何实现对生活数学的超越,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作用和方法的感悟?在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我做了一定的尝试。
杨建新
关键词:
生活数学
教学片段
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