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玲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宜昌市委党校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日报
  • 1篇待诏
  • 1篇新华日报
  • 1篇新诗
  • 1篇讯息
  • 1篇遗址
  • 1篇宜昌方言
  • 1篇幽深
  • 1篇渊源
  • 1篇战时
  • 1篇中国现代新诗
  • 1篇三实
  • 1篇诗人
  • 1篇抒情
  • 1篇抒情诗
  • 1篇抒情诗人
  • 1篇情诗
  • 1篇群众
  • 1篇作风
  • 1篇作风建设

机构

  • 6篇宜昌市委党校

作者

  • 6篇胡晓玲
  • 5篇谭玉龙

传媒

  • 1篇学理论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才智
  • 1篇三峡论坛
  • 1篇新西部(中旬...
  • 1篇2015第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4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鄂西大捷”讯息的传递与形象建构
2023年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作为战时主流媒体之一,始终秉承宣传民族抗战为主的办报宗旨。1943年春,“鄂西会战”粉碎了日军在长江流域继续西侵的企图,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会战期间,《新华日报》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对前线战况进行持续性报道,并刊发评论文章。《新华日报》本着正面宣传、鼓舞士气的出发点,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进行宣传报道,实现了“鄂西大捷”讯息的传递与形象的建构。“鄂西大捷”形象的成功建构与传播,在战时产生极大的积极效应,并引起盟国的关注,改变中国军队的国际观感,实为战场之外的又一胜利。
谭玉龙胡晓玲
关键词:《新华日报》
宜昌红色革命遗址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被引量:3
2018年
宜昌地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的无数革命遗址,成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开发利用在数量上仅占极少的比例,大部分处于未被利用的境况,并面临保护不力、缺少统筹规划、不受重视和内涵价值挖掘不够等问题;若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宜昌红色革命遗址资源,必须清楚认识到保护是前提、统筹规划是关键、打造品牌特色是重点和发挥党性教育功能是根本。
谭玉龙胡晓玲邹菲雅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遗址
宜昌方言中“待诏”一词的历史渊源
2015年
对宜昌方言进行考释,笔者发现"待诏"一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的形成,既有历时发展的因素,又有文化地域的影响。探究其历史渊源,有利于解读宜昌方言,还原语言的本来面目,对于研究民族语言的源流传承,品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实和丰富汉语词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晓玲谭玉龙
关键词:宜昌方言历史渊源
与群众同行,践行“三严三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建设、廉政建设,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推动社会风气实现根本好转的...
胡晓玲
关键词: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干部
文献传递
一种朦胧幽深的美——从美学视角解读戴望舒《雨巷》被引量:1
2015年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雨巷》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既追求古代诗歌的意境,又借鉴现代诗的象征艺术,在抒情上含蓄蕴藉,无论是诗情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透着一种迷惘幽深的美。从古至今,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是中国文学的永恒追求。《雨巷》一诗,在隐晦、有暗示性的象征手法下,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与想象空间。一、艺术观审中的"若即若离"——《雨巷》
胡晓玲谭玉龙
关键词:《雨巷》美学视角中国现代新诗抒情诗人朦胧美
《中央日报》解读与渲染下的鄂西会战
2015年
鄂西会战爆发后,《中央日报》对其进行了跟踪报道,及时将前线战况呈现给国人,并将鄂西会战和远东战局结合起来作出解读。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中央日报》的报道或许存在着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但从战时环境角度来看,《中央日报》极力渲染鄂西会战的胜况,积极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对抗战的整体舆论环境发挥了主导作用,成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晓玲谭玉龙
关键词:《中央日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