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思敏

作品数:14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肩胛
  • 5篇肩胛骨
  • 3篇动力障碍
  • 3篇关节
  • 2篇颌骨
  • 2篇髁突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 2篇肌肉
  • 2篇疾病
  • 2篇肩关节
  • 2篇肩关节疾病
  • 2篇骨折
  • 2篇关节疾病
  • 2篇关节盘
  • 1篇弹响
  • 1篇电刺激
  • 1篇电极
  • 1篇愈合
  • 1篇诊治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口腔医...

作者

  • 10篇邓思敏
  • 5篇马燕红
  • 5篇陈康
  • 3篇徐昕
  • 2篇陈军
  • 2篇严君烈
  • 2篇沈国芳
  • 1篇于洪波
  • 1篇程杰
  • 1篇董晓琪
  • 1篇邓荣欣
  • 1篇褚涵文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第十四次中国...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颌骨模型在髁突外脱位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 -4.2 cm(中位数3.3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徐昕邓荣欣邓思敏严君烈陈军
髁突骨折热点问题探讨
研究目的: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各型髁突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前瞻性追踪分析,探明各型髁突骨折的预后趋势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为临床髁突骨折的治疗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研究方法:(1)分析36位青少年髁突骨折患者开...
徐昕褚涵文徐菲菲严君烈陈军黄林剑邓思敏董晓琪
关键词:髁突骨折关节盘关节强直
文献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修复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功能性电刺激(FES)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然而通过功能性电刺激修复周围性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①触发刺激的信号;②刺激参数的确定;③电刺激对肌肉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邓思敏沈国芳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周围性面瘫电极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
徐昕邓思敏黄林剑
肩胛骨动力障碍在肩颈痛中发生情况调查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肩胛骨动力障碍(scapular dyskinesis,SD)在肩颈痛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发生率及其Kibler分型的分布。方法:研究对象共306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分为102例肩痛组、102例颈痛组及10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3位临床医生在视诊的基础上进行触诊,判断两侧肩胛骨在静息位、前屈位、外展位、肩胛位时SD的发生率和Kibler分型。结果:肩颈痛两组中的SD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肩颈痛两组中,SD及其Kibler分型有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检查体位之间亦有差异(P<0.05)。结论:肩痛组和颈痛组SD发生率在静息位分别为81.37%和52.94%,在前屈位、外展位、肩胛位相似近40%,均以Ⅲ型多见。
邓思敏陈康何岚娟马燕红
关键词:肩颈痛
肩胛骨弹响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肩胛骨的良好位置和协调运动能使盂窝方向以及肩部肌肉处于最适功能状态,联合肱骨完成肩关节的各种功能[1]。
陈康邓思敏何岚娟马燕红
关键词:肩胛骨临床诊治综合征弹响肩部肌肉
老年不同类型肩胛骨动力障碍患者肩胛带肌表面肌电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老年不同类型肩胛骨动力障碍患者肩胛带肌运动时的表面肌电特征,探讨肩胛骨动力障碍和肩关节疾病发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9例肩胛骨动力障碍(scapulardyskinesis,SD)的老年患者作为SD组,根据Kibler分犁将SD组分为3个亚组:Ⅰ型亚组(n=9)、Ⅱ型亚组(n=10)和Ⅲ型亚组(n=10);11例双侧肩胛骨对称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表面肌电图测定左右两侧肩带肌在前屈和外展时的最大肌电振幅,比较各组的肌肉活动情况。结果SD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前屈时,Ⅰ型亚组患侧斜方肌上束增强;Ⅱ型亚组患侧斜方肌上束和冈下肌增强,斜方肌中束减弱;Ⅲ型亚组患侧斜方肌上束增强,三角肌前束减弱。肩关节外展时,Ⅰ型亚组患侧斜方肌下束、前锯肌和三角肌前束减弱;Ⅱ型亚组患侧斜方肌上、中束,三角肌前、后束减弱;Ⅲ型亚组斜方肌上束活动较健侧增强,三角肌前束活动均较健侧减弱。结论不同类型的老年SD患者存在不同的肩胛带肌活动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SD和肩关节疾病发生的原因。
何岚娟陈康邓思敏马燕红
关键词:肩关节疾病
影响肩胛骨动力学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肩关节疾病患者中肩胛骨动力学障碍(SD)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门诊收治的53例肩关节疾病患者,按四分类法和"yes or no"法进行SD评估,并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肩是否优势侧、外伤与否、肩关节功能得分(CMS)、是否手术、是否接受SD康复治疗等信息。将采集信息作为SD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3例肩关节疾病患者,SD发生率为66.04%(35/53),其中Ⅲ型占57.14%(20/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CMS得分、是否手术及是否接受SD康复治疗是肩关节疾病中SD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S得分、是否手术、是否接受SD康复治疗是影响肩关节疾病中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D在肩关节疾病中发生率高,SD与肩关节功能、临床决策、SD康复治疗等有关。
陈康邓思敏何岚娟马燕红
关键词:肩关节疾病
胚胎中晚期皮肤微小RNA差异表达谱及生物学功能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通过比较胚胎中晚期皮肤中微小RNA(miRNA)表达谱差异,探讨miRNA在皮肤表型转变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应用芯片高通量筛选出3组胚胎第16和19天皮肤样品中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miR-29b/c分子的表达差异经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iRGator和DAVID对差异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和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 E16和E19皮肤中共有16个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9b/c,分别为26.4和16.7倍差异.所预测的1295个靶基因可能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TGF)-β通路.结论 胚胎中晚期皮肤中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参与了胚胎皮肤表型的转变且在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程杰于洪波邓思敏沈国芳
关键词:微小RNA胚胎皮肤创口愈合
肩胛骨动力障碍相关肌肉组织机能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肩胛骨动力障碍(scapular dyskinesis,SD)表现为肩胛骨在静息位的位置或动态移动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可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肩关节多方向不稳等多种肩部疾病中出现。SD主要由肩胛骨相关肌肉组织机能改变使其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本文通过探讨SD相关肌肉组织的机能变化,针对性地协调训练相关肌肉组织,有助于上述肩部疾病的康复治疗。
邓思敏陈康何岚娟马燕红
关键词:肌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