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琳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基于前景理论模型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利用量表调查方法,探求框架效应与高校学生献血意愿之间的中介和调节因子,剖析影响其参加无偿献血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前景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分别设计获益型与损失型材料,编制无偿献血行为决策评价量表;对广州市2所综合性高校内共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量表调查,考察不同信息框架对其献血意愿的影响。结果阅读损失型材料的参与者表达了更高的献血意愿(M_(获得)=3.75,s=1.01;M_(损失)=4.04,s=1.01,t_((298))=-4.59,P<0.001);感知献血风险为信息框架与献血意愿的调节因子,即损失型量表使感知献血风险较高的参与者产生更高的献血意愿;而共情与感知他人需求为框架效应与献血意愿的链式中介因子,即损失型量表使参与者产生更多共情,从而更强烈地感知他人需求,进而增加献血意愿。结论感知献血风险、共情和感知他人需求是影响高校学生献血意愿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发现损失型的量表能激发其更高的献血意愿。建议使用不同关注点的宣传方式招募高校学生,观察其实际献血的行为,对比不同框架的效果。
- 欧阳剑戴琳黄晓莹陈锦艳何博梁华钦
- 关键词:无偿献血
- 论新媒体出现对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影响
- 2012年
-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流互动频繁等特点。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的分析,我们探讨新媒体对于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影响,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和新媒体相关的公关实例,讨论其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个中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更好的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辅助、结合传统媒体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 黄敏欣何军欧阳剑谢钊戴琳
- 关键词:无偿献血宣传
- 影响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捐献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影响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捐献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机采献血者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血液中心首次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13 899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每个献血者献血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下一年度是否再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献血者再次捐献率(10.68%)高于女性献血者再次捐献率(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者年龄18~25岁组再次捐献率最高为12.86%,46~60岁组再次捐献率最低为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献血者文化程度高中或职中组再次捐献率最高为11.23%,本科或以上组再次捐献率最低为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再次捐献率(10.37%)高于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再次捐献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男性、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和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更愿意返回再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这部分献血者采取针对性保留措施,有利于建立起一支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队伍。
- 欧代校欧阳剑戴琳刘辉忠钟慧斌周立桥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 论新媒体出现对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影响
- 黄敏欣何军欧阳剑谢钊戴琳
- 不同间隔期、献血量对献血者血清铁和铁蛋白影响效果观察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索不同间隔期、不同献血量定期献血对献血者血清铁蛋白和铁的影响效果。方法选自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本中心的325例定期献血者作为研讨组,同时段内选取100例从未献血的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分别测定血清铁蛋白与铁的水平,并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与参照组(无献血史)对比,不同的献血量的研讨400 mL组、300 mL组、200 mL组的血清铁水平相近,P>0.05;血清铁蛋白则差异显著(F=6.327,P<0.05);而且3个不同献血量研讨组之间,400 mL组与200 mL组差异明显(t=8.272,P<0.05)。不同间隔期献血者研究中,献3次(平均间隔期为12个月)、4次(平均间隔期为9个月)的献血者跟参照组(无献血史)比较,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结果无差异;献5次(平均间隔期为7.2个月)、6次(平均间隔期为6个月)跟参照组比较,血清铁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清铁蛋白差异显著(5次vs.参照组:t=5.378,P<0.05;6次vs.参照组:t=6.894,P<0.05)。结论通过对不同献血量不同间隔期定期献血者与无献血史的正常体检人员的血清铁蛋白与铁的水平进行观察对比,献血200-400 mL,6个月<间隔期<9个月者血清铁蛋白减少,有利于身体健康。
- 戚艳萍何博何博苏玮黄晓斌谢钊
-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
-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 黄晓莹欧阳剑黄健华戴琳
- 关键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初次献血者
-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在预防单采献血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在预防单采献血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 504例在我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此次研究对象,将抽取对象分为比对组(n=1 728)和探析组(n=1 776),对探析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采集前为其提供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比对组献血者不接受任何预防措施,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及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对比组共发生不良反应为278例(16.08%):其中全身性不良反应无晕厥78例(4.51%);全身不良反应晕厥18例(1.04%);单采相关性的不良反应中的枸橼酸盐反应为182例(10.53%);未见溶血反应和过敏反应。探析组共发生不良反应为155例(8.72%):其中全身性不良反应无晕厥54例(3.04%);全身不良反应晕厥20例(1.12%);单采相关性的不良反应中的枸橼酸盐反应为85例(4.78%);未见溶血反应和过敏反应。探析组单采相关性的不良反应中的枸橼酸盐反应显著减少。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组与探析组中,出现血压异常48例(2.78%)和12例(0.68%);心电图异常的89例(5.15%)和32例(1.80%);心率异常112例(6.48%)和38(2.14%)。为探析组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比对组献血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为其提供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降低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
- 戚艳萍苏玮苏玮何博黄晓斌陈端强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心血管不良事件献血不良反应
- 招募Rh阴性献血者的方法对比
- 目的 Rh阴性血型是稀有血型里最常见的血型,临床上经常出现短缺的情况,需要紧急招募,现探讨招募Rh阴性献血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218位曾经在2017年献血的Rh阴性0型和B型的献血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06人,采用3...
- 欧阳剑何军刘洁文戴琳杨廉尊何博
- 关键词:招募手机短信
- 动机问卷与障碍问卷调查对于招募流失或(和)消极献血者效果的比较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问卷调查对重新招募流失或(和)献血者的效果,确保血站固定献血者队伍对血源的有效保障和供应。方法针对有多次献血经历的流失或(和)消极献血者制作《献血动机问卷》、《献血障碍问卷》2种问卷(分别询问"最近1次献血的动机",如"救治病人而献血"等;和"不再参加献血的原因",如"附近没有献血点"等),于2020年5月18~25日,以末次献血时间在2018年1月1日~2018年5月17日的献血次数≥3次的13093名广州地区献血者为对象,发送包含对应电子问卷链接的短信,随机干预1组(n=4364):发放并要求填写《献血动机问卷》;干预2组(n=4364):发放并要求填写《献血障碍问卷》;对照组(n=4365):不发放任一问卷。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和平均干预效应(ATT)方法,分析3组献血者在发放问卷后2个月内再次献血(率)的差异。结果有效问卷(填写)返回率5.422%(710/13093),其中干预组1为7.424%(324/4364),干预组2为8.845%(386/4364)。返回问卷显示,干预组1献血者表示最近1次献血的动机是"献血能拯救病人"的得分为最高(2.31±0.79),干预组2献血者表示不再参加献血的障碍以"附近没有献血点"的得分为最高(2.31±0.80)。观察2个月后,ITT分析:各组别之间的再次献血率相近(Ps>0.05);ATT估计:再次献血率干预组1、干预组2分别为5.56%(18/324)、3.11%(12/386)(P<0.05)。结论献血动机问卷对于促进多次献血者再次(继续)献血起到了1种简单便捷的提醒作用,有助于流失或(和)消极献血者回归。
- 黄晓莹欧阳剑黎世杰陈锦艳戴琳梁华钦
- 关键词:献血动机献血者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