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婷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克罗恩
  • 6篇克罗恩病
  • 3篇细胞
  • 3篇CROHN病
  • 2篇英夫利西
  • 2篇误诊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克隆抗体治...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血清
  • 1篇营养
  • 1篇营养风险
  • 1篇营养风险筛查
  • 1篇营养风险筛查...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陈旻湖
  • 9篇冯婷
  • 8篇何瑶
  • 8篇曾志荣
  • 7篇陈白莉
  • 6篇张盛洪
  • 4篇邱云
  • 3篇李蔓英
  • 3篇陈芳
  • 3篇武芸
  • 2篇唐睿晗
  • 2篇毛仁
  • 2篇李彤
  • 2篇郭静
  • 1篇李玉斐
  • 1篇叶子茵
  • 1篇晁康
  • 1篇胡品津
  • 1篇吴晖
  • 1篇余乔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The 14...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克罗恩病患者血清IL-9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英夫利西疗效的关系研究
冯婷张盛洪邱云冯瑞毛仁何瑶曾志荣陈旻湖
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TSG6通过CD44促进TNBS诱导的小鼠肠炎的黏膜修复
杨洪生冯瑞张盛洪徐舒邱云冯婷陈旻湖
糖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分析
邱云李玉斐陈白莉冯婷张盛洪何瑶曾志荣毛仁陈旻湖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分析UC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结局和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4年11月诊断为UC且筛查过CMV感染的120例住院患者,筛选出31例中重度UC合并CMV感染患者。分析UC合并CMV感染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治疗等情况,并与同期住院的CMV筛查阴性的60例中重度UC患者进行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UC并发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UC患者中,轻度或缓解期29例,CMV筛查均阴性;中重度91例,其中CMV感染31例(34.1%),31例中20例为糖皮质激素难治。31例UC合并CMV感染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22岁,51岁),中位病程为24.0月(6.0月,42.0月),短于未合并CMV感染患者的36.0月(13.5月,84.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9.5,P=0.015);广泛结肠型23例(74.2%),重度26例(83.9%),均多见;29例(93.5%)曾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38.7%)曾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6例(19.4%)曾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与UC未合并CMV感染患者相比,UC合并CMV感染患者的发热、腹痛、体质量下降多见,且5例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内镜下表现为纵行溃疡、不规则溃疡、深大溃疡、凿洞样溃疡和虫蚀样溃疡等。25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UC合并CMV感染患者中,11例(44.0%)无效;39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UC未合并CMV感染患者中,8例(20.5%)无效;前者需行补救治疗的比例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 P=0.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100 g/L(OR=0.144, 95%CI0.040~0.516, P=0.003)是CMV感染的保护因素,发病前1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OR=8.946, 95%CI 2.459~32.541, P=0.001)是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UC患者易合并CMV感染,而CMV感染可�
冯婷陈旻湖何瑶曾志荣陈白莉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克罗恩病患者机体组成成分与疾病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研究
武芸陈芳李蔓英郭静李彤冯婷毛仁张盛洪陈白莉曾志荣何瑶陈旻湖
克罗恩病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失应答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CD患者在短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中出现失应答的情况.方法 以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律IFX治疗(5 mg/kg,第0、2、6周,之后每隔8周用药一次)的C...
冯婷陈白莉晁康邱云饶佩斯李蔓英何瑶曾志荣陈旻湖
误诊为阑尾炎的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初诊为阑尾炎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确诊为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独立诊断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及临床检查结果CD组纳入28例,阑尾炎组纳入84例,匹配比例为1:3。分析比较CD组和阑尾炎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诊断预测因素。结果(1)共纳入11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04:1(57:55),中位年龄为36岁,CD组与阑尾炎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阑尾炎组与CD组腹痛持续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4(14—48)和216(96~384)h,右下腹痛者分别占98.8%(83/84)和75.0%(21/28),转移性右下腹痛者分别占98.8%(83/84)和7.1%(2/28),局限性右下腹膜炎者分别占95.2%(80/84)和53.6%(15/28),合并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者分别占7.1%(6/84)和46.4%(13/28),既往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腹痛/腹泻史者)分别占10.7%(9/84)和75.0%(21/28);术前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4.08±4.13)×10^9/L和(8.00±3.42)×10^9/L,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1.34±4.10)×10^9/L和(5.58±3.22)×10^9/L,术前血红蛋白分别为(139.52±19.90)g/L和(107.65±21.68)g/L,术前红细胞计数分别为(4.85±0.74)×10^12/L和(4.28±0.87)×10^12/L,术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20.68±74.47)×10^9/L和(302.09±71.6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0R=36.712,95%CI:1.672~806.103,P=0.022)、慢性腹痛/腹泻消化系疾病史(OR:60.142,95%CI:4.501—80
陈芳吴晖武芸毛仁张盛洪冯婷唐睿晗陈白莉曾志荣陈旻湖何瑶
关键词:CROHN病阑尾炎
克罗恩病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 对克罗恩病(C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及特点,探讨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确诊的CD患者712例,采用蒙特利尔分型评估CD临床分型,以疾病活动度(CDAI)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同时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探讨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对随访满1年的患者再次进行NRS 2002评分,以探讨治疗方式对CD患者消除营养风险的影响.结果 确诊时65.2% (464/712)的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存在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在不同疾病活动度(x2=117.169,P<0.001)、确诊年龄(x2=11.256,P=0.004)、病变部位(x2=18.841,P=0.001)及疾病行为(x2=15.793,P<0.001)的CD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1,P=0.2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腹部压痛(OR=1.895,95% CI:1.080 ~3.324),轻度活动(OR=1.846,95% CI:1.179 ~2.890)、中度活动(OR =4.410,95% CI:2.701~7.200)、重度活动(OR=14.069,95% CI:1.718 ~ 115.192),狭窄型(B2型)(OR=1.620,95% CI:1.034 ~2.538)或穿透型(B3型)(OR=1.920,95% CI:1.025~3.596)疾病行为,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较高(OR=1.024,95% CI:1.015 ~1.034)是存在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确诊年龄在40岁以上(A3型)(OR=0.332,95% CI:0.135 ~0.814),白蛋白水平较高(OR=0.962,95% CI:0.934 ~0.990)是存在营养风险的保护因素.随访1年时,32.0% (111/347)的患者消除营养风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消除营养风险的比率大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42.9% (54/126)比25.8% (57/221),x2=10.742,P =0.001].结论 超过2/3的CD患者确诊时存在营养风险,不同的CD疾病活动度及蒙特利尔临床�
武芸何瑶陈芳冯婷李蔓英郭静余乔王慧玲唐睿晗李彤毛仁张盛洪陈白莉曾志荣陈旻湖
关键词:CROHN病营养评价营养风险筛查2002营养风险
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分析误诊为CD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I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ITCL及CD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ITCL,同时在病程中曾误诊为CD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收集177例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CD的患者病史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共18例误诊为CD的ITCL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中位确诊年龄为38.5岁(28.8岁,42.5岁);中位确诊病程为6.00个月(3.75个月,13.25个月);常见首发症状为腹痛(12/18)、腹泻(13/18)及贫血(13/18),2例以急性肠穿孔为首发症状。16例患者病程中出现B组症状,其中发热13例、体质量下降16例、盗汗1例。12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1种或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肠穿孔9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肠梗阻2例。而177例CD患者中,男104例,占58.8%,中位确诊年龄为22.0岁(18.0岁,29.0岁);首发症状有腹痛(88.7%,157/177)、腹泻(55.9%,99/177)、贫血(63.8%,113/177)、发热(33.3%,59/177)及体质量下降(59.9%,106/177)等;病程中有30例(16.9%)患者出现肠穿孔(慢性为主),12例(6.8%)出现肠梗阻,7例(4.0%)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与CD相比,确诊为ITCL的患者中男性多见(χ2=8.837,P〈0.01),确诊年龄较大(U=314.5,P〈0.01),病程较短(U=385.0,P〈0.01),临床症状中体质量下降(χ2=5.867,P〈0.05)及发热较多见(χ2=10.609,P〈0.01),并发症中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相对多见(χ2=9.185、24.908,P均〈0.01)。ITCL的病变部位均为多发病灶,其中8例累�
陈白莉冯婷叶子茵杨荣萍何瑶曾志荣胡品津陈旻湖
关键词:CROHN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