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正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胰十二指肠
  • 7篇胰十二指肠切...
  • 7篇胰十二指肠切...
  • 7篇十二指肠
  • 7篇十二指肠切除
  • 7篇十二指肠切除...
  • 7篇切除
  • 7篇切除术
  • 5篇肠吻合
  • 4篇胰腺
  • 4篇术后
  • 4篇吻合术
  • 4篇肠吻合术
  • 3篇胰肠吻合
  • 3篇手术
  • 3篇空肠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肝癌
  • 2篇胰肠吻合术

机构

  • 7篇皖南医学院弋...
  • 6篇皖南医学院第...
  • 2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5篇沈正超
  • 7篇王小明
  • 5篇胡明华
  • 5篇王小明
  • 5篇方小三
  • 5篇王徐
  • 5篇胡明华
  • 4篇孙卫东
  • 4篇王冠男
  • 3篇韩猛
  • 3篇韩猛
  • 2篇王冠男
  • 1篇蒋亚琦
  • 1篇王传喜
  • 1篇徐小龙
  • 1篇马晨阳
  • 1篇许小龙
  • 1篇钱道海
  • 1篇陈琳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转开腹的原因,以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自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开展74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7例中转。对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中转原因。结果中转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51-66岁;5例为胰头癌,1例为胰头慢性炎症,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癌。病灶最大径为2—6em,平均(3.8±1.4)cm。中转原因:4例为难以控制的出血,其中第一空肠静脉损伤2例,中转后缝扎止血;门静脉主干损伤1例,中转后行侧壁修补;胃结肠干出血导致根部的肠系膜上静脉损伤1例,中转后修补。另3例为病灶与肠系膜上静脉致密粘连,难以分离,中转后发现2例为肿瘤侵犯血管,联合血管切除重建;1例为炎症反应所致,经过仔细游离,将病灶与血管分开,完整切除肿瘤。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胰漏1例,胃瘫1例,胆漏合并胃瘫1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所有中转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及病灶侵犯门静脉系统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
王小明王冠男方小三孙卫东胡明华韩猛沈正超王徐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血开腹手术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探讨被引量:6
2017年
由于胰腺手术解剖难度大,切除器官多,消化道重建复杂,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手术.
王小明胡明华王冠男方小三孙卫东韩猛沈正超王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症
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漏发生的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预防胰漏发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肝胆二科行PD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胰肠吻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应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照组25例接受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胰瘘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胰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漏、排气时间及胃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A、B、C级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简单可靠、胰瘘发生率低。
陈琳马晨阳沈正超胡明华王小明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胰漏
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在小肝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与手术切除小肝癌比较,探讨B超定位下射频消融在治疗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例小肝癌的治疗方法,将51例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22例)和手术切除组(29例),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射频消融组为(90.7±49.2)m in,手术切除组为(192.7±55.1)m in(t=6.85,P=0.000);术中出血量:射频消融组为(39.1±24.5)m L,手术切除组为(300.0±196.8)m L(t=6.16,P=0.000);术后住院时间:射频消融组为(4.19±1.9)d,手术切除组为(11.2±4.6)d(t=5.99,P=0.000)。术后胆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瘤存活率及累积存活率方面,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是一种创伤小、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韩猛沈正超胡明华王冠男王小明
关键词:射频消融小肝癌B超
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ll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主要术式.而胰瘘是PD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患菏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以来我科87例接受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讨论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临床价值。
王小明沈正超胡明华王徐
关键词:胰肠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死亡周围疾病并发症
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61例行PD患者资料,其中34例行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观察组),27例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传统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减少[(14.9±1.6)min vs.(22.6±2.6)min,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11.76%vs.37.03%,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4.9)d vs.(19.5±5.4)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能有效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推荐其临床应用。
王小明沈正超胡明华韩猛王冠男方小三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吻合术胰腺瘘
简易持续负压冲洗在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2015年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9.7%-17.7%。切口感染发生后,通畅引流、细菌学培养是治疗的关键。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7月—2014年7月共收集Ⅲ类以上手术切口感染、积液40例,其中20例行简易持续负压冲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Ⅲ类以上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简易持续负压冲洗分为A、B两组。
沈正超王小明胡明华韩猛方小三徐小龙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负压术后切口感染细菌学培养外科手术
FJV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LPD钩突切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年
目的 探讨FJV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LPD钩突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尸体标本10例,既往LPD中有完整钩突切除及FJV影像记录的手术视频50例.观察:FJV的走行、口径;FJV与SMA之间的关系;FJV至钩突的血管分支情况及术中FJV损伤出血的情况.结果 FJV开口于SMA的左后壁,从后方绕过SMA后向左进入小肠系膜,其平均口径为(3.7±0.6)mm.60例标本中,无钩突静脉回流至FJV者11例,占18.3%;有钩突静脉回流至FJV者49例,占81.7%.50例行LPD的患者中,因FJV损伤出血者9例,其中,至钩突分支出血的7例,主干损伤出血的2例,有1例中转开腹止血.结论 了解FJV的解剖学特点可避免LPD术中对FJV的损伤,减少钩突切除过程中的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王小明沈正超许小龙胡明华孙卫东王徐王冠男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一种纤维胆道镜取石钳
一种纤维胆道镜取石钳,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此纤维胆道镜取石钳,包括依次相连的手柄、导管和钳头,手柄上设置有控制钳头开闭的控制开关,钳头包括与导管固定的固定环、固定环上铰接相连的多个卡爪和与卡爪相连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通...
钱道海王小明胡明华王冠男蒋亚琦方小三韩猛孙卫东沈正超王徐曾美红
文献传递
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价值及临床检出率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价值及临床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手术评估及切除,观察组术前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规划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实时判断肿瘤位置、边界及转移病灶完成手术,对2组术中肿瘤探测情况、术后实验室指标、病理信息及随访信息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增强CT发现病灶52个,术中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发现病灶68个,与术前增强CT结果比较,多发现病灶16个,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癌10个,肝硬化结节6个。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8%及23.4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12个月后肿瘤复发率4.26%(2/47),显著低于对照组19.15%(9/47);观察组总体无瘤生存率74.47%(3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79%(14/47)(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规划,通过精准导航成功切除病灶,使得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降低,延长生存时间。
沈正超陈鹏周琰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检出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