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前路带插片的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颈前路带插片的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月于本院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带插片融合器(ROI-C型和MC+型)固定融合手术的47例颈椎病患者的早期疗效。ROI-C型融合器治疗23例,MC+融合器治疗24例。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平均椎间高度、吞咽困难情况、3个月植骨融合率、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随访时间(11.3±4.5)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融合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恢复,术后各时间点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融合器之间并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术后各时间点平均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内植物下沉主要发生在早期,晚期也存在内植物下沉,但下沉距离小于早期下沉。术后有4例出现吞咽困难,术后7 d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时未再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术后3 d椎前软组织影厚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个月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插片的颈椎融合器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是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方法。
- 唐鹏宇杨海源罗勇骏张宁殷国勇蔡卫华
- 关键词:颈椎病减压术融合器脊柱融合术
- 颈椎过伸性损伤机制与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6年
- 颈椎过伸性损伤又称颈椎挥鞭样损伤,其常见于汽车追尾时突然减速致头面部的撞击伤、额面部着地的高处坠落伤以及汽车突然加速产生的惯性导致的颈椎挥鞭样损伤,在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或颈椎退变明显的老年人中较为常见[1-2]。1954年Schneider等[3]结合临床病例并进行尸体解剖,首次阐述了颈椎过伸性损伤机制,此后颈椎过伸性损伤开始受到重视,相关文献报道日益增多[4-7]。由于不同的受伤原因,脊髓内部受损程度不一,
- 杨海源蔡卫华
- 关键词:脊髓损伤
- Mdivi-1在谷氨酸诱导的皮层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 杨海源蔡卫华
- 缺血预处理通过增强自噬水平及抑制自噬性细胞死亡保护脊髓神经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保护脊髓神经的具体机制。方法 :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20只)、缺血预处理组(C组5只)、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D组20只)。A组动物麻醉后仅切开腹腔后关腹;B组和D组采用左肾下方0.5 cm处腹主动脉夹闭法夹闭0.5 h后松开,再灌注3、6、12、24 h,其中D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前行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缺血预处理,共3次;C组仅行3次缺血预处理。造模成功后,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评估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活性,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分析自噬标志物LC3-Ⅱ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中,LC3-Ⅱ蛋白在再灌注3 h后显著升高达到峰值后明显下降,24 h后几乎无表达;Beclin-1蛋白于再灌注后3 h开始升高且在24 h达到峰值;再灌注24 h后实验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脊髓损伤症状,脊髓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中,LC3-Ⅱ蛋白表达从再灌注3 h开始升高并持续至再灌注24 h;Beclin-1蛋白在再灌注24 h后才开始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脊髓神经元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通过维持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自噬水平并抑制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保护脊髓神经细胞。
- 顾军殷建殷照阳江涛杨海源黄瑶恽波凡进
-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LC3BECLIN-1
- 颈前路带插片的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 蔡卫华唐鹏宇杨海源凡进胡志毅曹晓建张宁殷国勇
-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 蔡卫华杨海源凡进周炜李青青殷国勇张宁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经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邻近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比较
- 目的:比较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经双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
- 蔡卫华殷国勇张宁凡进唐鹏宇杨海源罗勇骏
- 青年人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青年人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颈前路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DF)及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CF)手术治疗的48例年龄≤35岁的颈椎病患者,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23±4.13)岁。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Cobb’s角及颈椎弓深变化,以及颈椎JOA评分、VAS评分来评估前路手术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30岁以上37例,长期伏案工作者(每d>5 h)25例,工人农民等重体力劳动者12例,7例曾有过颈部外伤。平均病程(5.53±7.39)个月,平均随访(3.44±2.96)年,无失访患者。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17例,混合型3例,共累及87个病变节段,其中C5、6节段最多,为34个。ACDF组及ACCF组分别为13例和35例。脊髓型患者神经功能由术前的平均(10.35±1.96)分提高至(15.41±1.41)分,平均改善率为(77.8±17.3)%;神经根型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7.61±1.12)分降低为(0.64±0.61)分,Cobb's角由-15.3~23.1°恢复到-2.6~26.1°,改善了(9.25±4.52)°,颈椎弓深由(-10.1~9.1)mm恢复到(-3.5~10.7)mm,改善了(6.64±3.40)mm。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神经功能恢复、弧度恢复及弓深恢复无影响,ACCF组术中失血量大,颈椎弓深改变与Cobb's角改变有显著关系。[结论]青年颈椎病多发于长时间伏案工作或重体力劳动人群,30岁以后明显高发,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生理弧度的消失,颈前路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纠正颈椎生理曲度,除失血量外,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
- 罗勇骏杨海源唐鹏宇周快凡进殷国勇张宁蔡卫华
- 关键词:青年人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
- 自噬现象及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指的是脊髓神经细胞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得到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可以引起患者四肢截瘫甚至死亡等一系列并发症[1、2],是目前发生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了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经济、心理负担。
- 殷建殷照阳杨海源殷国勇凡进
- 关键词:自噬不可逆性缺血预处理细胞结构神经功能障碍
-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分析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4-06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年龄、病变节段数、是否存在椎前高信号、脊髓内高信号的范围、椎管最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最大受压缩程度(MSCC)、入院ASI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手术入路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25.6±13.4)个月,未出现脊髓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影响预后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52例神经功能均得到一定恢复,ASIA运动功能评分为(89.4±11.7)分,其中上肢(42.4±7.6)分,下肢(47.0±4.7)分。年龄(P=0.019)及入院时ASIA评分(P<0.00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受伤至手术时间(P=0.162)、手术入路(P=0.773)、髓内有无高信号(P=0.647)、椎前有无高信号(P=0.106)、MCC(P=0.254)、MSCC(P=0.397)、病变节段数(P=0.806)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及入院时ASIA评分较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差。MRI T2像脊髓内高信号的范围越广提示受伤越严重。
- 杨海源唐鹏宇罗勇骏殷建凡进殷国勇张宁蔡卫华
-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