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军

作品数:18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川盐
  • 7篇文化线路
  • 5篇盐业
  • 5篇古道
  • 5篇川盐古道
  • 4篇文化
  • 4篇井盐
  • 3篇遗产
  • 3篇抗战
  • 2篇盐场
  • 2篇盐井
  • 2篇盐业史
  • 2篇遗产研究
  • 2篇人类学
  • 2篇人类学视野
  • 2篇文化遗产
  • 2篇航道
  • 2篇航道整治
  • 2篇博物
  • 2篇博物馆

机构

  • 18篇贡市盐业历史...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作者

  • 18篇邓军
  • 1篇李夏薇

传媒

  • 10篇盐业史研究
  • 2篇中华文化论坛
  • 2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线路视阈下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与协同保护被引量:4
2016年
川盐运黔在清乾隆初年已形成"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条固定的运输路线。在川盐入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地形成了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川黔古盐道。调查发现,川黔古盐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其遗产体系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碑刻、堰闸、运盐器具、档案文献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的潜力。就保护层面而言,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和凝练其内涵、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需沿线各地协同参与,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地探索川黔渝地区跨省(直辖市)际大型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邓军
关键词: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自贡井盐运输遗产研究
<正>四川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自东汉起就已有文献记载,在近2000年井盐生产、运销的历史进程中,自贡地区形成了呈线状分布的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井盐运输遗产。盐运水路主要依托旭水河、釜溪河及沱江航道出境,陆路则以盐场为...
邓军
文献传递
川盐古道自贡段的遗产构成及其保护利用被引量:5
2017年
四川自贡地区的井盐运输遗产是川盐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近两千年井盐生产、运销的历史进程中,自贡地区形成了呈线状分布的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井盐运输遗产。这些遗产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堰闸、碑刻、运盐档案及饮食、会节、传统民间音乐等为核心,类型多样、数量众多,散布于水路和陆路沿线,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的潜力。应综合采用文化线路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保护机制、深度考察及打造旅游项目等策略,对川盐古道自贡段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邓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线路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自贡井盐生产工具与技艺——竹笕输卤系统
2024年
竹笕输卤系统是自贡盐场传统井盐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综合利用晚清民国时期的盐业志书、盐场调查报告、盐务报刊、地方志、历史图片,结合田野调查,探析自贡盐场竹笕输卤产生的背景、竹笕制作安设及其主要装置和笕业,揭示自贡盐场竹笕及其输卤系统的基本面貌,为竹笕输卤技艺的保护、保存和再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邓军
关键词:井盐生产
抗战前后盐井河航道的整治及其成效
2021年
盐井河是四川自贡盐场井盐外运的唯一航道,河道虽短,但其井盐运输枢纽的地位、作用和战略意义却极大。晚清至抗战爆发前,此河的显著特征是航道狭窄、滩险林立,其时主要是新增或培修传统的石堰、木板堰,逐段储水行船。全面抗战爆发后,海盐生产和运输严重受阻,原食淮盐的湘鄂各省严重缺盐,自贡井盐“增产赶运”,运销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成为战时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未彻底整治前的盐井河航道运效极低,为促进自贡井盐外运,1938年起川康盐务管理局对该航道进行调查勘测,后通过分段修筑新式堰闸,使其水位提升、滩险消除,运效大增。盐井河的盐运水利建设为川盐在战时的“赶运”和自贡井盐工业区的物资流通提供了重要的运输保障,并有力支援了全面抗战取得胜利。
邓军
关键词:航道整治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位于我国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川盐古道是一条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沿线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遗存了古盐道、盐号、驿站、碑刻、古镇、古桥、会馆及船工号子等物质和非物质盐运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加快及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川盐古道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和急剧消失局面。现阶段,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存在着缺乏协调保护机制、破坏性开发、文物保护滞后、"非遗"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需要沿线各地联合行动、建立保护机制、及时普查抢救及开展合作研究等加以保护。川盐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应借鉴国内外文化线路遗产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盐运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和开发等现实问题,将川盐古道的保护与沿线各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结合,探索出一条由陆地道路和水道混合类型构成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管理的有效模式。
邓军
关键词:川盐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保护与大众传播研究--以自贡盐业博物馆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传播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文化遗产传播在近年来得到学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对文化遗产中特殊类型文化线路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作为呈线性分布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线路具有较长的历时性,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当代价值都十分丰富,尤其需要相关主体多视角和多层次的传播,并带动沿线各地结合自身所处区位找准传播的定位及其价值。本文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和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的方式、现状、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实践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李夏薇邓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线路大众传播
人类学视野下传统盐业研究的新范式——《动力与桎梏:澜沧江峡谷的盐与税》读后被引量:1
2017年
既有的中国盐业史研究,在研究区域上受“中心/边缘”二元观的影响,学者们长期以来多关注两淮、长芦、两广、山西、山东及四川等历史文献丰富的“显性”大盐场,而对华夏边缘之民族地区的“隐性”小盐场,受限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不足,对其重视不够。近年来,略有改观的是,大西南民族地区的盐业不断受到研究者尤其是人类学者的青睐。李何春博士的新著《动力与桎梏:澜沧江峡谷的盐与税》(以下简称《盐与税》)便是立足于人类学的学科背景,研究西藏民族地区传统盐业的一部力作。
邓军
关键词:盐业史人类学峡谷西南民族地区
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被引量:8
2015年
对川盐古道的研究,有助于扩展盐业史研究的新视野,是盐业史、盐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术生长点。但是,目前对川盐古道的概念、路线和辐射范围、盐运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还欠缺大量的基础性和学理性研究,对其基本面貌还缺乏整体的了解。应采用多学科视野下的整合研究,注重人类学田野调查、社区研究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且需有区域社会史、区域文化史的观照,准确把握川盐古道的历史和现状、形成背景、具体路线、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构成和文化遗产体系。
邓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线路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川盐古道的路线分布、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基于2014-2015年的实地考察被引量:6
2016年
川盐古道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是川、黔、滇、鄂、湘、陕、渝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依托川盐古道形成的川盐运销,对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及民族国家的治理有重大作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堰闸、碑刻、盐运器具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潜力。应充分认识川盐古道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对其科学定位,采用文化线路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保护及合理利用。
程龙刚邓军
关键词:川盐古道历史作用文化线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