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瑜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冬夏季
  • 2篇冬夏季风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季风
  • 2篇降水
  • 2篇长江中下游
  • 2篇长江中下游降...
  • 1篇灾害
  • 1篇受灾
  • 1篇受灾面积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候变暖背景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积雪
  • 1篇热力

机构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3篇李瑜
  • 2篇李维京
  • 2篇左金清
  • 1篇李景鑫
  • 1篇任宏利
  • 1篇刘景鹏
  • 1篇宋艳玲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时空格局变化被引量:40
2015年
我国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异常主要包含三种优势模态: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呈整体偏多或偏少的一致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华南呈反相变化的南北反相型以及东南与西南呈反相变化的东西反相型。其中一致型是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变率的第一优势模态。总体而言,在1961—2013年南方地区平均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其中,夏季和冬季南方区域平均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秋季降水的年代际演变几乎与上述两个季节的相反。不过,在近30年南方各季降水量发生年代际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春季和秋季降水分别在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进入干位相,冬季和夏季降水则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之后进入湿位相。自21世纪初期以来,南方夏季和冬季降水逐渐转入中性位相。此外,南方春季和秋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均呈增多趋势。对于西南地区,除了春季外,其他三个季节的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出现了季节连旱的特征,尤其是秋旱最为严重。不过,不管是季节降水量还是旱/涝日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线性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显著,这与南方降水年代际分量对降水变率存在较大贡献相关。分析还发现,我国南方区域洪涝受灾面积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干旱受灾面积则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和洪涝受灾出现了交替互现的特点。
李维京左金清宋艳玲刘景鹏李瑜沈雨旸李景鑫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长江中下游冬夏降水韵律现象的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韵律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形成过程、成因以及物理机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195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降水总量资料以及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揭示...
李瑜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降水冬夏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积雪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夏干湿韵律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分析中国160站1952—2013年的月平均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和夏季降水间存在显著的韵律现象,即当该地区冬季降水异常偏少(偏多)时,次年夏季降水也趋于异常偏少(偏多),这里称之为干(湿)韵律现象。对干、湿韵律年大气环流背景的分析结果显示,干韵律年和湿韵律年对应的环流形势基本相反:在干(湿)韵律年冬季,东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呈现西高东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型,中国南方东部主要受偏北(南)风异常控制,这不利(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气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导致该地区冬季降水异常偏少(多);在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强),不利(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也异常偏少(多)。研究进一步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夏干、湿韵律现象与东亚冬夏季风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干、湿韵律现象多在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一致的情况下出现:冬、夏季风一致偏强时多导致干韵律现象,而一致偏弱时易导致湿韵律现象。
李瑜李维京任宏利左金清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降水大气环流冬夏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