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秋

作品数:7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内翻
  • 3篇内翻足
  • 3篇骨折
  • 2篇治疗儿童
  • 2篇术后
  • 2篇先天性马蹄内...
  • 2篇小儿
  • 2篇马蹄内翻足
  • 2篇儿童
  • 2篇病因
  • 1篇药物疗法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物
  • 1篇治疗小儿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软组织
  • 1篇嗜酸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秋
  • 5篇马瑞雪
  • 3篇吉士俊
  • 2篇闵若良
  • 2篇马巍
  • 2篇王大佳
  • 2篇王达辉
  • 1篇陆凤娟
  • 1篇张立军
  • 1篇高红
  • 1篇麻宏伟
  • 1篇翟晓文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先天性马碲内翻足临床病因探讨及早期不同种类软组织术后疗效评价
陈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与Hox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2年
王大佳陈秋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HOX基因
Ender钉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管状骨骨折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评价Ender钉髓内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干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2月至今我院采用Ender钉治疗小儿下肢骨折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3.8~15岁(平均7.8岁)。股骨分离骨折33例(中1/3骨折22例、远1/3骨折3例,近1/3骨折8例),胫腓骨双骨折7例,4例是开放性损伤。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平均13.5个月(2-23个月)的随访。28例得到了1年以上的随访,将继续观察肢体长短的问题。临床上观察了患儿的髋膝关节活动以及步态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处均获得Ⅰ期愈合。有5例在骨折断端有前后或侧位片上不超过6。成角。39例术后髋膝关节活动正常,1例膝关节屈曲受限。本组病例术后无感染、骨不连、Ender钉折断、骨骺损伤等并发症。现已有18例术后半年行内固定取出并在继续随访中。结论弹性Ender钉髓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骨折和粉碎性胫骨骨折有效,适用于4~15岁儿童股骨干骨折、胫骨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不破坏骨膜、手术时间短、不需输血、并发症少等特点。
王达辉陈秋闵若良马巍马瑞雪
关键词:内固定器
化疗治疗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采用化疗治疗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EGB)的疗效,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来2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其中10例采用了DAL-HX83/90化疗方案,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单发8例(36.4%),多发14例(63.6%),发病的部位不同,骨损害的影像学表现不一样。10例患儿接受了诱导和维持两个阶段的化疗,其中7例系单纯手术或局部治疗后复发或多发。6例治愈、3例病灶缩小或稳定,1例多发患者治疗不敏感,有播散和复发。结论单纯手术治疗无法解决EGB的“此起彼伏”现象,采用DAL-HX83/90方案化疗预防其远处播散或后期复发,目的是控制甚至治愈本病,可明显改善预后。
王达辉陈秋马瑞雪陆凤娟翟晓文
小儿骨折后骨不连原因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陈秋吉士俊马瑞雪张立军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小儿骨折骨不连
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评价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2年7月-2003年12月,25例儿童肘部骨折应用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或棒固定,对其手术方法、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0-24个月)。所有骨折均于4周内达到临床愈合。1例肱骨髁上骨折因可吸收棒穿于皮下引起疼痛,妨碍关节活动,于术后6周拔除,恢复良好。1例肱骨内上髁骨折予可吸收螺钉固定,为保持骨折复位稳定,术后伸肘位石膏固定3周致关节僵硬,经CPM被动活动锻炼后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其余病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关节活动良好,无畸形发生,也未见局部无菌性反应。结论自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肘部骨折可靠有效,近期随访效果满意,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马巍闵若良陈秋马瑞雪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可吸收性植入物肘部骨折儿童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HoxD基因传递连锁不平衡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否与HoxD基因存在关联。方法 病例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小儿矫形外科。 65例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经X线片及手术确诊。取外周静脉血 3ml,EDTA抗凝 ,常规酚 /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在研究对象中将CCF家系成员资料不全和不能做基因分型者排除共 2 3例 ,入组做基因分型的核心家系共 42例。在胚胎后肢发育调控相关基因 Hox基因D簇内选择微卫星DNA标记Hox4Ep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微卫星片断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 32个CCF核心家系的 96名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 ,并进行传递连锁不平衡检验 (trans 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 结果 Hox4Ep微卫星位点存在 1 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 1 2存在传递不平衡 (χ2 =4.61 4 ,P <0 .0 5)。结论 人类CCF与HoxD基因位点有关 。
王大佳马瑞雪陈秋高红麻宏伟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微卫星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