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龙
- 作品数:43 被引量:183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研究儿童自我意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 630个7~16岁的儿童按年龄分组,进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量和自编生活状态问卷(LCS)调查,比较自我意识量表的得分并分析其与生活状态的关系。结果 (1)小年龄组儿童的量表分男女均无统计学差异(t=1.280,P=0.202),大年龄组儿童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感及总分上,女孩得分高于男孩(P<0.05,P<0.01)。(2)在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和总分上大年龄组高于小年龄组(P<0.05,P<0.01)。(3)小年龄组自我意识与生活状态相关性差,大年龄组相关性好,其中学习成绩、生活事件、自我评价及与父母关系与量表均有相关性(P<0.05,P<0.01)。结论儿童自我意识受自身成长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呈现曲线发展。
- 刘晓华徐改玲甄龙尹慧芳
- 关键词:儿童自我意识年龄
- 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方法对31例 ODD 儿童(研究组)和36名正常儿童(对照组)测评 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及儿童冲动量表(BIS),测量其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生物胺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1)研究组PHCSS 中的合群性分[(7.36±1.81)分]、幸福与满足感分[(5.45±1.69)分]低于对照组[(8.56±2.50)分和(6.31±1.72)分;P=0.030,P=0.045]。(2)两组 SCRED 和 DSRSC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BIS 的冲动总分[(51.81±9.97)分]、运动分[(8.77±4.11)分]高于对照组[(48.30±11.57)分和(5.19±2.46)分;P=0.020,P=0.000]。(3)研究组血清高香草酸水平[中位数(M)=59 nmol/L]、5-HT 水平(M=20 nmol/L)低于对照组(M=130 nmol/L 和168 nmol/L;P=0.024,P=0.033)。(4)血清5-HT 水平与冲动总分(r=-0.650)、注意因子分呈负相关(r=-0.688);血清 DA 水平与广泛焦虑因子呈正相关(r=0.591);血清5-羟吲哚乙酸水平与分离焦虑因子、社交恐怖因子均呈负相关(r=-0.593,r=-0.535);血清高香草酸水平与抑郁(r=-0.694)、冲动因子呈负相关(r=-0.608),均 P<0.05和 P<0.01。结论 ODD 儿童不合群,缺乏愉快感,冲动性高;其血清5-HT 水平降低,而血清儿茶酚胺水平变化不明显。
- 徐改玲王长虹甄龙孙凌
- 关键词:儿童精神病学生物胺神经递质类冲动行为对立违抗性障碍
-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血清BDNF,5-HT水平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及其焦虑、抑郁状况,探索NP可能的生化机制和临床心理特征。方法在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和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收集NP患者(NP组)35例,同期收集健康对照者(对照组)42人,进行血清采集和量表评定,用ELlSA法测其血清BDNF和5-HT浓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研究对象的疼痛强度、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NP组BDNF血清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34),两组5-HT血清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对照组BDNF与5-HT血清浓度呈正相关(r=0.461,P=0.004)。VAS与5-HT浓度呈负相关(r=-0.326,P=0.021);NP组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058,P=0.039;t=2.568,P=0.011),VAS分与SAS及SD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02,P=0;r=0.346,P=0.018);SDS分、SAS分与BDNF、5-HT浓度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BDNF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生化机制中起一定作用;NP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但主要表现为疼痛感所致的继发性状态,与NP的生化机制无相关性。
- 甄龙徐改玲甄英伟王继霞杨建立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神经病理性疼痛
-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清尿酸及总胆红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体内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TD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TD(TD组)、58例非TD(非TD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2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尿酸及总胆红素浓度,并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总分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TD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及非TD组(P<0.05),TD组不同性别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TD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PD患者的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r=-0.26及-0.31,P>0.05),血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33,P>0.05)。结论血清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T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刘丽荣赵子军甄龙
- 关键词:迟发性运动障碍尿酸总胆红素精神分裂症
-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因素被引量:11
- 2016年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神经行为障碍,临床上以持续存在且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三大核心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可持续至成年,可对儿童学习、认知功能、社交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 徐改玲甄龙徐灵敏
-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
-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
-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常见精神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行为、情感、思维等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相对于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更显著。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史晓宁胡昌清丰雷朱雪泉田腾飞甄龙王刚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艾司西酞普兰利培酮
- 文献传递
- 儿童焦虑症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儿童焦虑症状随性别、年龄的变化趋势及焦虑症状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小学和初中随机抽取4 200名7~15岁的儿童,进行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的测量,并按年龄分组,分析性别和年龄与自评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焦虑维度评分及焦虑总分在性别与年龄之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男、女儿童不同年龄组的各焦虑维度评分及焦虑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11岁年龄组分离性维度(t=-2.591,P=0.010)、社交维度(t=-3.573,P=0.00)、焦虑总分(t=-2.288,P=0.022),以及14 ~ 15岁年龄组躯体化维度(t=-2.349,P=0.019)、广泛性维度(t=-4.65,P=0.00)、分离性维度(t=-4.513,P=0.00)、社交维度(t=-5.25,P=0.00)、学校维度(t=-2.073,P=0.039)、焦虑总分(t=-5.057,P=0.00)均女生高于男生.结论 性别、年龄对儿童焦虑症状的交互作用明显;男、女儿童焦虑症状均随年龄发生变化,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随年龄增长男生的焦虑症状减轻而女生的焦虑症状增多;女生焦虑症状明显于男生,尤其在14~15年龄段.
- 丁玉徐改玲甄龙杨建立
- 关键词:儿童焦虑障碍性别年龄
- 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的河南农村常模和信、效度检验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将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用于河南农村儿童的信效度检验,并建立河南农村常模。方法在河南全省6个市的6个乡镇的小学中采样1 903人(男1 039人,女864人),平均年龄(11.62±1.73)岁,由学生填写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结果 (1)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的项目分析中41个项目与总分之间r=-0.442~0.695,P=0.00;(2)Cronbachα系数总量表为0.909,分量表为0.705~0.798;(3)重测信度r为0.592~0.684,P=0.00;(4)内容效度中各项目与其维度分、各维度分与总分间r=0.536~0.756,P=0.00;(5)区分效度,将常模儿童与焦虑儿童的量表分进行比较,学校维度t=1.281,P=0.20,其余为t=6.294~8.903,P=0.00;(6)划界常模分为18分,总分>18分即有焦虑障碍的可能。结论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可用于河南农村儿童焦虑症状的评估,并可用于筛查儿童焦虑障碍。
- 甄龙徐改玲从恩照杨桂伏吉世军
- 关键词:焦虑农村儿童信效度常模
- 我国青少年自杀行为研究的分析和思考:影响因素系统综述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对我国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有关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1日。结果共纳入132篇文献。有关家庭和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多,大多在自杀行为中起中介作用;有关精神疾病、创伤与应激因素的研究较少,但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缺乏大型及对生物、心理机制探讨的研究。结论生存环境中诸多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导致了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未发现特异性的原因。需要开展更多精神疾病、人格、创伤与应激方面的研究,理清诸多原因和影响因素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关系。
- 甄龙徐改玲徐灵敏
- 关键词: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家庭环境青少年
- 中关村破译致病基因超1500种健康风险将可预测
- 2015年
-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采取相应的个体化预防方案进行治未病,是古今中外医学界不断追求的梦想。如今,在中关村这一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 胡昌清杨杨陈静丰雷史晓宁田腾飞甄龙王刚
- 关键词:致病基因破译疾病发生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