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超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团头鲂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机能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水平
  • 1篇脂肪
  • 1篇脂肪代谢
  • 1篇脂肪酸组成
  • 1篇脂肪源
  • 1篇脂质
  • 1篇脂质代谢
  • 1篇日粮
  • 1篇饲料
  • 1篇投饵
  • 1篇投饵率
  • 1篇藜芦
  • 1篇胴体
  • 1篇胴体组成
  • 1篇相关基因
  • 1篇相关基因表达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刘文斌
  • 4篇徐超
  • 2篇田红艳
  • 2篇李向飞
  • 2篇张定东
  • 1篇钱妤
  • 1篇夏斯蕾
  • 1篇蒋广震
  • 1篇鲁康乐
  • 1篇蔡万存
  • 1篇周嫚
  • 1篇闫亚楠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日粮脂肪源与糖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以及代谢机能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脂肪源与糖水平对团头鲂(37.98±0.07g)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以及糖脂代谢的影响.试验共配置8组饲料,对应2个糖水平(30%和43%)和4个脂肪源(鱼油,FO;豆油,SO;棕榈油,PaO;混合...
王冰柯刘文斌徐超曹秀飞钟小群施华娟李向飞
关键词:团头鲂脂肪源代谢机能
不同投饵率对团头鲂幼鱼血脂水平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究不同投饵率对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机能的影响,选取840尾平均体质量为(23.74±0.09)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5尾鱼,分别对应6种投饵率:2%、3%、4%、5%、6%和7%(日投喂量占鱼体质量的比例),饲养60 d后,测定其血脂水平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6%投饵率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5%投饵率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组,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而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投饵率为4%时最高。此外,不同投饵率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有显著影响。当投饵率由2%升高至4%时,肝脏酰基肉碱转移酶I和II、脂酰辅酶A氧化酶、载脂蛋白B、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的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当投饵率进一步升高时,载脂蛋白B、脂酰辅酶A氧化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投饵率3%和6%组的脂蛋白酯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肝X受体和脂肪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则随着投饵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投饵率为3%和5%时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不同投饵率显著影响了团头鲂幼鱼的血脂含量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投饵率为2%~3%时,脂肪酸转运和氧化的程度较低;投饵率为5%~7%时,将导致血脂含量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投饵率为4%~5%时能够维持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的平衡。
徐超李向飞田红艳周嫚蔡万存刘文斌
关键词:团头鲂投饵率血脂水平脂质代谢基因表达
白藜芦醇对高脂胁迫团头鲂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讨白藜芦醇(RSV)对高脂胁迫团头鲂特定生长率、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设计5组饲料:正常脂组(脂肪水平5%)、高脂组(脂肪水平11%)以及在高脂组中分别添加0.04%、0.36%、1.08%RSV。养殖试验持续10周,在采样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记录攻毒后96h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均采食量在添加1.08%RSV组出现最小值,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且团头鲂的饲料效率表现出相似趋势。长期高脂饲喂可导致团头鲂血浆GSH含量显著下降,血浆MDA和NO含量显著升高,形成氧化应激。而长期氧化应激状态,可使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HSP70和HSP90应激调控基因表达上调,TNF-α炎症反应基因表达也上调。添加0.04%RSV组显著降低了血浆中SOD活性;添加0.36%和1.08%RSV组显著降低血浆MDA和NO含量,显著抑制了血浆SOD和CAT活性,且添加1.08%RSV组显著增加了鱼体血浆GSH含量。添加0.04%、0.36%和1.08%RSV组均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血浆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活性,显著下调了高脂胁迫团头鲂肝脏中HSP70、HSP90与TNF-αm RNA的表达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团头鲂的成活率显著受到RSV的影响,并且在1.08%RSV添加组成活率最大。综上结果表明,团头鲂摄食高脂日粮之后,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导致鱼体非特异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而添加适宜剂量的RSV能够改善机体这种氧化应激的状态,提高鱼体的非特异免疫力和抗病力,其中以1.08%的添加量最优。
闫亚楠夏斯蕾田红艳徐超贾二腾刘文斌张定东
关键词:白藜芦醇非特异性免疫团头鲂
添加甘草次酸的饲料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和胴体组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在等氮等能的基础饲料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5、0.30、0.45、0.60 g/kg的甘草次酸,共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选取质量为(15.63±0.04)g的团头鲂幼鱼饲喂56 d,研究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胴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团头鲂幼鱼肠道蛋白酶活性,其中0.30、0.45和0.60 g/kg添加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0.3 g/kg甘草次酸组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Na+,K+-ATP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胴体粗脂肪含量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0.45 g/kg添加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胴体其他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促进了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促进体蛋白合成,减少体脂沉积,改善鱼体组成分布。
蔡东森蒋广震张定东鲁康乐钱妤徐超刘文斌
关键词:团头鲂甘草次酸胴体组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