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万民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遂平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3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出血
  • 2篇出血性
  • 2篇出血性脑卒中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预后
  • 1篇中毒
  • 1篇认知功能评估
  • 1篇寿命表
  • 1篇寿命表法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中西医
  • 1篇中西医结合
  • 1篇中西医结合治...

机构

  • 7篇遂平县人民医...

作者

  • 7篇陈万民
  • 6篇刘秋菊
  • 3篇吴国宁
  • 3篇岳高峰
  • 2篇贾宝山
  • 1篇赵景新

传媒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甘肃中医学院...
  • 1篇西南军医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6篇2010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和西医组,结合组予以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急性期降低颅内压,对症处理,根据病情开颅减压或血肿吸出引流等,恢复期尽早介入康复锻炼;西医组予以单纯西医常规治疗。CT或MRI动态检测急性期血肿吸收和再出血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60 d和90 d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于90 d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结合组和西医组分别有78例和74例完成了全过程观察。(1)结合组和西医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血肿吸收率分别为42.31%和21.82%,χ2=5.176,P=0.023。(2)2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在5个测量时间点评分值差异显著(F=247.516,P=0.000);结合组NIHSS降低更为显著(F=16.571,P=0.000)。(3)结合组ADL偏向Ⅰ级(完全恢复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可能性是西医组的1.859倍(e0.620≈1.858927),P=0.03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能加快急性期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早期康复,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刘秋菊杨文博盛雪平陈万民吴国宁轩熙杰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预测脑卒中死亡效果比较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评估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CT或MRI确诊的184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分别采用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进行评分,追踪2周内死亡例数,绘制ROC,选择适当截割点,比较2种评分系统预测脑卒中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死亡组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分值的最佳医学决定水平分别为16分和31分,卒中量表预测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791和0.660,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为0.767和0.816;AUC分别是0.748和0.846(P<0.01)。结论:卒中量表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的诊断性能更好。
盛雪平刘秋菊陈万民岳高峰贾宝山
关键词:脑卒中NIHSSROC
克无踪中毒2例报告
2005年
陈万民赵景新
关键词:除草剂中毒克无踪
卒中便秘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了解脑卒中便秘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提高临床预防效果。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发脑卒中患者186例,观察30天内便秘发生的人次和时间,记录可能引起便秘的相关因素,以寿命表法(Life-Table)计算不同时点便秘发生的风险函数值和概率,Cox比例风险筛选影响卒中便秘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便秘的最短时间为入院后3天,最长28天,极差25天,6-12天内风险函数值最高,12天后风险函数值稳定在较低水平,30天累计便秘发生率为53.30%。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入院时格拉斯昏迷评分、1周时NIHSS评分、营养支持方式、排便隐蔽环境改变、排便姿势、是否应用抗抑郁剂治疗与卒中便秘的发生有关。其中年龄≥60岁(RR=2.146)、出血性脑卒中(RR=1.770)、鼻饲进食或全静脉营养(RR=2.214)、排便隐蔽环境改变(RR=2.832)、躺卧式姿势排便(RR=1.800)是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脑卒中后有高发的便秘发生率,发病6-12天内为便秘发生的高峰期,高龄、出血性脑卒中、鼻饲进食或全静脉营养、排便隐蔽环境改变、需要卧式姿势排便的患者易发生便秘。
刘秋菊盛雪平陈万民吴国宁
关键词:卒中后便秘寿命表法风险函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按1:1比例,以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同社区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Therapy Congnitive Assessment,LOTCA)为评定工具,于卒中后3个月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LOTCA各项及总得分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2)高年龄、低学历、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大病灶患者的LOTCA认知得分较低(P<0.05或P<0.01),不同性别之间和卒中半球的LOTCA认知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等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2)其认知功能改变与年龄、学历、卒中病灶大小、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谱等相关。
刘秋菊盛雪平陈万民吴国宁杨文博轩熙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多项反应模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建立多项反应Logit模型探讨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187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0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调查人口学因素、生活事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项反应Logit模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与2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因素是高血压病史、心脏病、BMI、TG、纤维蛋白原、收缩压、舒张压(P<0.05或P<0.01)。(2)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统计意义的因素是HDL-C、糖尿病、载脂蛋白B(ApoB)及年龄;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统计意义的因素是吸烟。(3)相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而言,男性、高血压病史、BMI、舒张压和年龄发生出血性卒中的OR值分别是2.927、3.016、1.429、1.709和0.640(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既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又不完全等同,相对于脑缺血,出血性脑卒中更为危险的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高BMI和高舒张压,年龄为保护因素。
盛雪平岳高峰贾宝山陈万民刘秋菊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
脑卒中五年生存的队列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对脑卒中进行生存描述,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43例脑卒中患者,随访5年,Life-Table法、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结果(1)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9.0%、77.0%、76.0%、73.0%、70.0%、63.0%和51%,以发病第1个月死亡风险最高;(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年龄(RR=1.728),人均收入(RR=0.636),高血压史(RR=1.428),脑卒中部位(RR=0.463),脑损伤体积(RR=2.134),脑组织移位(RR=3.445),出院时情况(RR=3.353),后遗症(RR=2.622)坚持出院后规范治疗(RR=0.462),出院后锻炼情况(RR=0.583),再次复发(RR=3.912),对康复的信心(RR=1.799),应激事件(RR=1.933),社会家庭支持(RR=0.381)与患者生存相关;(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进入模型的因素是:年龄、脑组织移位、再次复发、出院时情况、社会家庭支持;(4)死亡风险函数h(t)=h0(t)exp(0.459×年龄+0.650×脑组织移位+0.773×再次复发+0.653×出院时情况-0.552×社会家庭支持)。结论脑卒中预后多为不良,发病第1个月内死亡风险最高,年龄、脑组织移位、再次复发、出院时情况、社会家庭支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院内规范化治疗,改善残障程度,社会家庭支持,预防再次复发对改善很有裨益。
盛雪平岳高峰陈万民刘秋菊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