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

作品数:29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卫生防疫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出血热
  • 12篇流行性
  • 12篇流行性出血热
  • 10篇肾综合征
  • 10篇肾综合征出血...
  • 10篇综合征
  • 10篇综合征出血热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8篇EHF
  • 6篇疫苗
  • 6篇灭活
  • 6篇灭活疫苗
  • 6篇活疫苗
  • 5篇鼠肾
  • 4篇疫源
  • 4篇疫源地
  • 4篇病毒
  • 3篇沙鼠肾细胞
  • 3篇流行病学效果

机构

  • 29篇安徽省卫生防...
  • 3篇霍邱县卫生防...
  • 3篇安庆市卫生防...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吉林省卫生防...
  • 1篇黑龙江省卫生...

作者

  • 29篇刘红
  • 20篇罗兆庄
  • 19篇王以银
  • 8篇李芙蓉
  • 6篇赵月萍
  • 5篇俞正楚
  • 5篇柳燕
  • 4篇张大荣
  • 3篇戴振威
  • 3篇宋明宇
  • 3篇魏强
  • 3篇丁一新
  • 3篇王俊
  • 3篇陈晓琴
  • 2篇王道斌
  • 2篇顾黎莉
  • 2篇吴继锋
  • 2篇徐立
  • 2篇马明英
  • 2篇王建军

传媒

  • 14篇安徽预防医学...
  • 5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1篇1991
  • 1篇199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及规律的演变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为了探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的变化 ,导致其流行规律演变。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方法 ,对EHF数十年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由于EHF流行因素的改变 ,引起了EHF流行规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疫情总体趋于稳定 ,老疫区、重疫区发病有所下降 ,低发区、新发区发病增多 ;EHF的季节分布和人群分布也发生相应改变 ;疫区及疫源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蔓延 ;在病原研究方面 ,首次发现了我国除姬鼠型和家鼠型以外的汉坦病毒新的血清型。结论 探讨EHF流行规律的演变 ,对制定适时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红王以银罗兆庄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EHF汉坦病毒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粘液组织化学研究
1997年
应用粘液组化技术对185例胃良恶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胃良恶性疾病伴肠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硫酸粘液的结肠型肠化在胃癌癌旁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酸性粘液的肠型、混合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仅含中性粘液的胃型胃癌高。提示:结肠型肠化与胃癌有一定关系;癌细胞产生大量酸性粘液可能有利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
吴继锋刘红王道斌杨光霖杨光霖
关键词:胃癌肠上皮化生组织化学
西藏自治区健康人群EHF隐性感染报告被引量:1
1997年
西藏自治区健康人群EHF隐性感染报告何晓琦李芙蓉赵月萍任次早刘红(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流行性出血热(EHF)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一种,是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31年在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官兵中发现此病以来,80年代我国E...
何晓琦李芙蓉赵月萍任次早刘红
关键词:EHF流行性出血热HFRS疾病报告
应用PCR技术检测小型兽类肾组织中钩端螺旋体DNA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应用PCR技术对安徽省 7个不同地区所获的小型兽类肾组织中携带的钩端螺旋体DNA进行检测。结果 :安徽省的小型兽类携带钩体DNA检出率为 9.41% (16 / 170 ) ,不同地区间检出率有所不同 ,个别地区啮齿类动物携带钩体DNA检出率高达 19.0 5 % (12 / 6 3) ,而有的地区则未检出 ;不同的小兽之间携带钩体DNA的检出率也有所不同 ,黑线姬鼠为 12 .96 % (14/ 10 8) ,褐家鼠为 5 .88% (2 / 34 ) ,其余 4种啮齿类动物则未检出。结论 :应用PCR技术能准确及时地从宿主动物的肾脏组织中检测出钩体DNA的存在 ,其高度特异性、敏感性是鼠肾培养及鼠血MAT的检测不可比拟的 ,用其来分析钩体病的流行因素、流行特征和地理分布以及为今后扩大钩体病调查 。
王俊顾丽丽胡万富刘红王建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DNA聚合酶链反应
气溶胶在实验动物间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作用被引量:13
1991年
在实验动物型出血热发生的动物饲养室空气中首次分离出出血热病毒;用病毒感染Wistar大白鼠的饲养空间大气中再次分离出出血热病毒,证明气溶胶可携带病毒在空气中自由流动;在排除直接和虫媒接触的条件下带毒鼠和健康鼠饲养在同一空间,健康鼠可以感染出血热。由此证实 Wistar大白鼠间的出血热的传播,是由携带出血热病毒的气溶胶所致。对气溶胶传播出血热的观点在国内外首次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罗兆庄王以银刘延芳薛振亚张大荣俞正楚丁一新宋莉马明英刘红洪承平王心田
关键词:气溶胶流行性出血热
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2
1995年
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水平调查刘红,戴红兵,顾卫华,罗兆庄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等使用免疫荧光技术(IFA)用于EHF特异性抗体、抗原检测以来,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出血热现症病人的诊断、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
刘红戴红兵顾卫华罗兆庄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检测
安徽省山林地区EHF病毒分离简报
1995年
安徽省山林地区EHF病毒分离简报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赵月萍,陈晓琴,柳燕,任次早,刘红指导丁一新我国从80年代初起相继在沿江、沿淮、沿河地势低洼的EHF重疫区的多种宿主动物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但是对尚无病例报告的山林地区未见调查,此...
赵月萍陈晓琴柳燕任次早刘红
关键词:EHF病毒病毒检测传染病控制
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和免疫策略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在推广应用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观察。第一,对免疫病理发生的危险性通过对接种组发生的病例调查和对两次流行高峰前、后接种人群双份血清检测EHF.VIgG的结果证实再感染的存在,但无ADE发生。第二,在免疫策略方面对疫苗型别的选择与疫苗质量的控制、简化免疫程序、基础免疫与加强注射的时间,接种的对象等提出了建议,供推广应用时参考。
罗兆庄刘红王以银王以银吴炳权宋明宇任次早魏强黄玉有李芙蓉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灭活疫苗免疫策略
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调查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
章永年任次早王以银刘红王津洲程根甫
关键词:EHF流行性出血热鼠密度鼠种构成传染病防治
皖南山区1990—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分属 8群 9型 ,鼠肾PCR检测感染率为1 1 .67% (1 4 / 1 2 0 )。黄山区鼠血清学分属 3群 4型 ,并从黑线姬鼠肾中首次分获钩体棉兰型一株。牛血清检测感染率为 3661 .2 9%分属 8群 9型 ,其中赛罗群占 33 .31 4 2 .1 1 %。自然人群MAT总感染率为 2 1 .2 4 %分属 7群 7型 ,其中赛罗群占 42 .70 % ,黄疸出血群仅为 1 9.1 0 %。而 1 992年之前自然人群血清学分属 7群 ,其中黄疸出血群占 2 2 .75 % ,犬和七日热群各占 1 7.96 % ,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91 .80 %为黄疸出血群。结论 皖南山区钩体病菌型出现更迭 。
王以银李芙蓉顾黎莉王根生邵红兵刘红戴振威罗兆庄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管理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病防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