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a]P致SD幼鼠神经组织形态学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 2016年
- 目的 :通过观察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对新生SD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超微病理学和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B[a]P神经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48只新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从出生后第5天始,每天灌胃1次,持续14 d。染毒后制切片,光镜、电镜观察海马形态学改变,化学比色法测定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与溶剂组比较,染毒组幼鼠可见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可致新生SD大鼠神经发育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氧化应激产生、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有关。
- 魏科汤艳罗珑段利秦启忠周莉涂白杰
- 关键词:苯并[A]芘神经发育毒性形态学三磷酸腺苷酶
- 亚慢性苯并[α]芘和铅联合染毒对小鼠海马组织Ca^(2+)浓度和ATP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亚慢性苯并[α]芘和铅联合染毒对小鼠行为学以及海马组织Ca2+浓度和ATP酶的影响,探讨其联合作用神经行为毒性机制。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植物油)、铅染毒组(54 mg/L醋酸铅)、苯并[α]芘染毒组(5 mg/kg苯并[α]芘)、铅+苯并[α]芘联合染毒组(54 mg/L醋酸铅+5 mg/kg苯并[α]芘),每组16只。以饮水行铅染毒,每星期4次腹腔注射行苯并[α]芘染毒。染毒8星期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化学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荧光标记法测定海马组织Ca2+浓度。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铅染毒组、苯并[α]芘染毒组、铅+苯并[α]芘联合染毒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铅+苯并[α]芘联合染毒组较铅染毒组、苯并[α]芘染毒组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铅染毒组、苯并[α]芘染毒组和铅+苯并[α]芘联合染毒组海马组织Ca2+浓度显著增高(P<0.05),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且与铅染毒组和苯并[α]芘染毒组比较,铅+苯并[α]芘联合染毒组小鼠海马组织Ca2+浓度显著增高(P<0.05),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铅和苯并[α]芘联合作用能降低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染毒后小鼠海马组织Ca2+增多以及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下降有关。
- 尼佳乐段利朱玮洁梁萧董婷魏科涂白杰
- 关键词:铅联合染毒水迷宫ATP酶
- 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及ATP酶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通过研究苯并[a]芘(B[alP)对大鼠行为学、海马氧化应激及ATP酶的影响,探讨B[alP的神经行为毒性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21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植物油组(溶剂对照组),2.5、5.0、10.0mg/kgB[a]P染毒组,每组24只。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和穿梭箱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用化学比色法测定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Ca。‘Mg。‘ATP酶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用荧光标记方法测定海马ca:+浓度。结果各染毒组大鼠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潜伏期(AARL)和被动回避反应潜伏期(RARL)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水迷宫末次跨平台次数和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次数(AARF)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剂量一效应关系。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大鼠海马组织SOD活力、Na‘KTP酶和Ca2,Mg“ATP酶活力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一效应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染毒组大鼠海马组织MDA含量、Ca2+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且呈剂量一效应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MP所致神经行为毒性,可能与染毒后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受损,Na”ATP酶和cpMgnATP酶活力下降有关,
- 段利汤艳陈承志彭斌邱崇莹戚友宾涂白杰
- 关键词:神经行为学表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