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磊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建湖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血清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蛋白
  • 2篇血清高敏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梗死治疗
  • 2篇反应蛋白
  • 2篇高敏
  • 1篇蛋白检测
  • 1篇蛋白原
  • 1篇血清高敏C反...
  • 1篇血清神经元
  • 1篇血清神经元特...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试...

机构

  • 5篇建湖县人民医...

作者

  • 5篇宋磊
  • 4篇王建明
  • 2篇王崇
  • 2篇居峰
  • 2篇杨威

传媒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外医药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5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2—8月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常规方案,观察组治疗前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服用剂量。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D-二聚体(D-D)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14、30 d,两组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9)。治疗前,两组D-D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 d,两组D-D水平、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并根据血小板聚集情况确定服用剂量,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浆D-D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
宋磊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聚集试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研究发现其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CRP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其在协助诊断和指导评估的临床意义。
王建明王崇杨威宋磊居峰
关键词: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炎症反应
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患者CAT检查的情况。结果该组患者中通过CTA检查观察到血管壁软板块43处,纤维斑块合并钙化斑块52处,单纯钙化斑块37处;轻度狭窄72处,中度狭窄41处,重度狭窄17处,血管闭塞有4条。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头颈部CTA检查,能通过其无创安全、迅速快捷及三维成像等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明确患者的病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宋磊王建明
关键词:脑梗死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ApoA1、Fib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4年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主要是在白细胞介素6调节下由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的微量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hs—CRP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载脂蛋白A(ApoAl)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载脂蛋白,在脂类运输中起重要作用,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通过ApoM来实现的,测定其含量对预测和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S)、心脑血管疾病可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王建明王崇杨威宋磊居峰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患者在发病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观察患者病症的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不同病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灶大且症状较重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高出许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对于脑梗死病灶的大小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宋磊王建明
关键词: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急性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