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定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甘露醇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观察甘露醇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甘露醇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MDA、ox-LDL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SOD、GSH-Px水平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ox-LDL水平及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 王琴孔伟丽吕康徐爱兰刘慧王永会刘兰丽
- 关键词:甘露醇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药物毒性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在改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状中的作用观察
- 2025年
- 探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的治疗疗效。方法 本次纳入60例患者,时间2022.1月至2024.4月,经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比较两组有效率、眩晕、生存质量、安全性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眩晕评分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值较对照组高,且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联合药物治疗在该疾病中效果显著,不仅可提升安全性,延长生存质量,还可降低眩晕表现,提高脑血流速度。
- 孔伟丽王琴安博洋
- 关键词:有效率眩晕氟桂利嗪
- 延续性护理配合微信指导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 2025年
- 观察延续性护理配合微信指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 选取样本对象及纳入时间分别为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研究开始时间2023年1月,结束时间2024年1月。采取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其中对照组(微信指导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延续性护理配合微信指导)各分到50例。比较两组血压水平、生活质量、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水平。结果 干预结束,经对比,观察组的血压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p<0.05),且两组生活质量、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水平比较,观察组得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均<0.05)。 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配合微信指导,可更好维持血压水平的稳定,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借鉴。
- 安博洋王琴孔伟丽
-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老年高血压生活质量
- 丙戊酸镁联合多奈哌齐用于老年痴呆治疗的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分析
- 2025年
- 本次主要观察丙戊酸镁与多奈哌齐联合使用后,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例,采集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丙戊酸镁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带来的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认知功能、炎症水平均经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安全性保持同质性(p>0.05)。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服用多奈哌齐联合丙戊酸镁,能够确保其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其炎症水平也显著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可做推广。
- 孔伟丽王琴安博洋
- 关键词:丙戊酸镁多奈哌齐老年痴呆炎症因子
- 不同时机康复治疗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
- 2025年
- 围绕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不同时机康复治疗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划定时间跨度:2021.6~2022.6,共抽取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依次流出流水号1~94号,其中1、3、5……93号于基础治疗4周后接受康复治疗,作为Ⅱ组,2、4、6、94号于基础治疗2周后接受康复治疗,作为Ⅰ组,对比Ⅰ、Ⅱ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Ⅰ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及生活质量、并发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Ⅱ组(P<0.05)。结论 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缺损修复,优化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 王琴孔伟丽安博洋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
- 急性脑梗死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分为A组(认知功能正常)85例和B组(认知功能障碍)115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2周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7.50%。与A组比较,B组脑梗死病史比例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P<0.05)。TSH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T_(3)则是保护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血清TSH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FT_(3)是保护因素。
- 孔伟丽王琴吕康徐爱兰刘慧王永会刘兰丽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 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下肢误用形成因素研究
- 甄敏哲赵建红张瑞红戴京涛杨玉香白江来王琴李志贤王燕川张灵
- 就偏瘫病人下肢误用形成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56例病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干涉组与对照组比较后表明,康复干涉组下肢功能好于对照组。对120例定性分析表明,过早过度下地行走下肢误用比例大于对照组。正规康复可减低致残率...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康复治疗
- 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200例,根据是否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116例和非出血转化组84例。比较2组既往病史、抗凝及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检测并比较2组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及血压水平。结果出血转化组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卒中史和饮酒史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接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HDL-C、LDL-C、TG、TC水平低于非出血转化组,FBG、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饮酒史和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卒中史、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饮酒史和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卒中史、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对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孔伟丽王琴吕康徐爱兰刘慧王永会刘兰丽
-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化血压测定梗死面积饮酒
- 系统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2024年
- 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系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本院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022.01-2023.12)深入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各组40例,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疾病认知度、血压水平、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评分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时,采用系统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疾病认知度更高,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 王琴孔伟丽安博洋
-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系统护理疾病认知生活质量
-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观察
- 2025年
- 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分析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 我院收治的AIS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2020.10~2021.10)对其进行选取(86例),采用中心区组随机化方法依次列出流水号01-86,按照所对应的单双数分配表进行分组处理,比例为1:1。Ⅱ组(43例单号)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Ⅰ组(43例双号)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对比Ⅰ、Ⅱ组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临床疗效(97.67%)高于Ⅱ组(86.05%)(P<0.05);治疗后,Ⅰ组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栓弹力图改善情况显著优于Ⅱ组(P<0.05);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6.98%)、(11.6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该研究具有可行性。
- 孔伟丽王琴安博洋
- 关键词:神经介入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